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議論文素材積累50篇簡短

議論文素材積累50篇簡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8 02:10:18

1選題的基本要素

按照規範的論文選題流程,選題包括三個基本的要素,分别是研究主題,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議論文素材積累50篇簡短(論文指南小人物)1

以圖中選題為例,試做簡單分析:

如《政府消費的生産性——基于生産網絡模型的刻畫、分解和檢驗》,一看就知道這是研究消費的,消費是作者的研究主題,那麼研究問題則是把生産性消費遷移到政府這個層面,以前我們研究消費的時候,更多的考慮是城市居民,而這篇論文,消費的主體則是政府,那麼政府消費是否也具有生産性,這是(作者)他的研究問題。網絡模型的刻畫、分解和檢驗則是作者的研究方法。這一選題的三要素還是比較明顯的。

再如《早進城的回報:農村移民的城市經曆和就業表現》,這篇論文的研究主題是農民工,它的問題是農民工進城的早晚有何區别,比如就業難度、範圍、回報等等。那麼通過後續文章得知,作者就做了一個較長時段的曆史性的研究,結果發現早進城的回報是更加明顯的,它的研究方法采取的是定量研究。

再如,《防衛還是囤積?商标組合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及啟示》。一些企業注冊很多商标,這是為了囤積自己的商标,還是為了防止别的公司注冊它的商标,商标組合對企業的績效産生什麼影響?這可能是管理學領域研究商标的作者比較關心的問題。就此選題,它的研究主題就是商标,研究問題就是商标組合對企業績效産生什麼影響。再如,《父子共治與創新決策——中國家族企業代際傳承中的父愛主義與深謀遠慮效應》,它的研究主題是家族企業,它的研究問題是代際傳承中父愛主義與深謀遠慮對公司治理産生的影響。它的研究方法也是定量研究,我們一看就能看出來。

最後一個,《創業歸來再出發:創業烙印如何影響工作績效?》,它的研究主題是創業,研究問題是創業烙印如何影響工作績效,研究方法也是定量的。

通過觀察以上五個選題,我們需要去考慮它的問題是如何來的。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愁研究主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都有自己擅長和喜歡研究的主題。至于研究方法,也不用太愁,因為我們大部分經濟管理學科的作者對研究方法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定量的方法,很多質性的方法也比較擅長。即便是一些碩士生、博士生不會方法,也可以跟着導師學,掌握得也會比較快。我們愁的是研究問題,正如前文所述,研究消費的作者是怎麼想到把消費主體放到政府組織上來的?研究農民工的作者是怎麼發現農民工的進城早晚可能與他的就業表現有關系的?研究商标的作者是怎麼把商标組合和企業績效聯系起來的?研究家族企業的作者是怎麼考慮到代際傳承中父愛主義與深謀遠慮效應的?研究創業的作者又是如何提出他的研究問題的?其實這才是我們大部分人寫論文(包括做課題)時的難點,所以我們的核心就是要去探讨如何提出一個好的研究問題,隻要突破了這個環節,應該說,我們的選題質量就會得到較大的提升。

2研究問題如何提出

不管是學生時代的我們聽老師講,還是為人師之後給自己的學生講,反複被提及的一句話是:一篇論文(一個選題)有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以“生産性消費”為例,因為它已經提了好多年,相關的文獻也比較多,如果我們自己直接寫都覺得沒法寫,必須找到切入點(問題點),寫這個東西才能有價值,可現實中,往往是腦子裡一片空白,很難一下子就想到我們要研究什麼,就是如何來提出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兩種路徑來看一下研究問題是如何提出的。

大人物的路徑

通過大量的文獻積累,專業的文獻(經典的、前沿的)都去涉獵,日常的廣泛閱讀,厚積薄發,高屋建瓴,掌握的資源也比較多,知識視野也比較廣,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采取的是一種學術研究導向的提出問題的路徑,即先研究後寫作,先看大量的文獻,先把研究做好,然後通過寫論文把研究的成果表達出來,這是大人物提出問題的路徑。

回去多讀文獻,不讀文獻怎麼深入研究,怎麼寫論文?這句話成為導師指導學生論文寫作最中肯也是最敷衍的回答。問題是,落實的情況如何?學生是否真的認真去讀文獻了?可能有的導師比較負責任,每周組織一次讀書會或是師門交流會,來督促學生的學習進度,但有的導師三兩個月見不到人,學生的研究能力、寫作能力能提高到哪去?學生到底讀沒讀文獻都是個問題。

實際上,很多人并不能做到廣泛地涉獵自己學科的經典文獻、前沿文獻。厚積薄發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做不到的。

小人物的路徑

先要進入一個問題情景,進入之後,就會發現比較容易提出一個好的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問題之後我們再去求證這個觀點,為什麼這裡是求證而不是表達呢?因為這時我們隻是發現了一個問題,但是對這個問題并沒有答案,做不出判斷。我們并沒有做大量、長期的文獻閱讀和研究的積累,隻是快速地發現了一個問題。而“大佬”們,他們在寫論文之前是有答案的,最差也有假設,他的論文可能就是表達他的觀點、發現或者驗證他的假設。

但是,對我們小人物來說,我們甚至連個假設都沒有,隻是發現了一個問題,覺得這個問題挺好,但不知道答案可能是什麼,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要去求證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寫論文去求證一個觀點(而導師們、大人物們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去得出一個觀點),是通過寫論文本身得出問題的答案,得出我們的觀點。所以這種路徑它是以寫作為導向的,并不是以研究為導向的,它是先寫作後研究或者是邊寫作邊研究。尤其對于在讀的博士生或者青年教師而言,本身各方面的壓力比較大,也很難靜下心來去日積月累,想做到厚積薄發也很難,尤其是大部頭的經典文獻、國内外大量的前沿文獻也沒有廣泛涉獵。但是,說一千道一萬,即便文獻可以不讀,但論文必須得寫。

如果是一個本科生或者碩士生,那類似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讓他去讀文獻,幾乎是不可能的,他自認為沒有必要,隻是寫個論文就畢業而已,讀這麼多文獻幹什麼?所以現在的學生也都現實得很,我們可以引導他,但我認為确實需要去做區分。如果一味機械地去要求學生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做文獻的(閱讀)積累,而實際上,學生并沒有這樣去做,是否會出現如下狀況:我們認為自己為人師的責任盡到了,但是學生實際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學生也會認為問題很大,因為他們感覺自己沒學到什麼東西,一旦涉及溝通提問問題,老師就讓去讀文獻,他們覺得沒有學到什麼實際的技能,而真正的專業知識也沒學到,因為讀書也沒認真讀。

從這一角度講,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兩種路徑。第一種路徑,我們應該提倡的、傳統的、正宗的做研究寫論文的路徑。第二種路徑,我們認為它是一種短期主義的、快速追求效率和結果的路徑,那麼兩者之間可能是一個量變質變的關系。如果要求一個學生去看大量的文獻,通過閱讀積累做研究、寫論文,這種方式并不太現實,比如有些學生就是對着幹,偏偏就不按我們說的做,這也就意味着師生關系比較擰巴,如何改變這種關系,在不同的階段做出不同的選擇,即在還未成名立腕之前,可以去選擇小人物路徑,以快速的發現問題、撰寫論文的方式來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

我們不先積累,倒過來先寫上三五篇C刊,先從量變到質變,我們隻要在一個方向上不斷去深挖、去研究、去寫作,三五年的時間就質變了,我們就會成為這個方向上的小專家,就會小有名氣。我們以寫作帶動閱讀、帶動研究,這就是寫作倒逼研究,所以它會有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效果,即寫作引起質變,而不是閱讀引起質變,在不同的階段做出不同的選擇。應該允許學生、青年學者做出這種區分,也就是說不一定都要按照傳統的路線去做學問、去寫論文。可以通過小人物路徑,先寫論文後做研究,先發C刊後實現學術積累,那麼這裡面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問題情景,所謂的問題情景是什麼?我們如何進入問題情景,我們下一節再詳細展開。

作者:貓‬七‬姑娘‬

國高信息技術産業研究院(山東)集團有限公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