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8-27 06:13:47

注重水産适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1

因為海水裡含鹽份過高,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無法直接依靠海水生存,必須“海水淡化”後才能飲用,而所謂的“海水淡化”其實質是把其中的鹽份搞掉一些出去,變為适合人類飲用的水,這個時候的水就應該叫"淡水"了。而海裡的魚類千千萬,而且生活得很好,但是,淡水裡的魚如果丢進海裡,那它們又會像我們人類一樣"生不如死"。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2

(海水)

魚類"滲透壓"

抛開我們人類不說,同樣是魚,海水魚可以在海水中遨遊生活,而淡水魚卻又不行?另外,我們在防治魚病時也會使用含鹽的鹽水,養殖對蝦等海水動物時還會采用"海水淡化”後的苗種。其實,這些事例其中都涉及到水和鹽的“滲透壓”原理。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3

所謂魚類"滲透壓"是指因鹽份濃度差異而發生的"水之出入"而言。通常,生物體内鹽份濃度與體外的鹽份濃度有差異時,水就自濃度低的一方流進濃度高的一方,即體内鹽份濃度高則水會滲透進來,體内鹽份濃度低則水會自體内滲透流出。栖息于淡水的淡水魚是屬于前者,栖息于海水的海水魚是屬于後者。對于淡水魚而言,外環境的水經常會滲入體内,此時,水與水中的不潔物質就可能會一齊滲進魚體内,據說這就是常說“淡水魚比海水魚更有泥腥味”的原因。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4

海水魚的水鹽平衡 (圖片來自網絡)

實際上所有生物都經受不住高鹽份海水的,海水魚要想在海水裡生存,也得需要大部分淡水來支持生命的生存,由此,海水動物們便利用自己身體上特有的細胞半滲透黏膜脫鹽淡化海水,它們身體的口腔膜、内腔膜和表皮膜等細胞膜都是“海水淡化器”。它們喝進海水後,首先在口腔内通過吸氣不斷增壓,壓力差迫使一部分水滲過黏膜進入機體内。而大部分鹽則被阻隔在口腔内,可随水流經鰓裂或排洩道排到體外。

淡水魚的滲透作用

濃度低的水會往濃度高的水滲透,謂之滲透作用或者滲透過程,也就是說,鹽度含量低的淡水會滲透至鹽度含量較高的水中。正常情況下,淡水魚體内的含鹽量均比淡水的含鹽量要高,因此,水大多會往魚體裡進行滲透,淡水會一直滲透進入魚體中,因此,這就是淡水魚不需要喝水的緣故。不但如此,淡水魚為了機體平衡,還會将滲入體内過多的水份借由鰓或尿液排洩出去,此外,體表的粘液也會阻止過多的水進入體内。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5

魚是通過滲透壓調節來控制體内的鹽水平衡。由于滲透壓的作用,水會通過魚的體表進入魚的體内,最終由腎髒代謝成尿液排出體外。平時,魚是通過鰓和食物來補充電解質來維持體内滲透壓。滲透壓不是随便可以改變的,養魚也不是腌臘肉或腌鹹魚,鹽加多了也會"脫水",腌制後的臘肉或者鹹魚就是脫水後的産物。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6

滲透與反滲透原理 (圖片來自網絡)

正常的水體中鹽的濃度是很低的(滲透壓很低),而魚的體液鹽濃度通常為0.5%,這就意味着魚的體液會不斷的流向滲透壓相對低一些的水中,如果是這樣繼續下去,魚就會脫水而亡。在正常情況下,魚兒通過鰓的運動來吸收水中的鹽分,當水的濃度高于0.5%的時候,魚兒就會通過腎髒把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排尿),使其滲透壓與外界相近,使水的鹽分與魚兒體内的鹽分接近,則水就不會滲透進魚兒的體内,這叫生理平衡。讓魚體水份維持均衡狀态的功能,叫做“滲透壓調整功能”。

食鹽防治魚病的機理

大多數的魚類對鹽度的緩慢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忍耐性,這一點在魚病防治上利用較多,就是利用"滲透壓原理"使用食鹽,可以防治一些魚類的寄生蟲類、黴菌類魚病和殺死病原體。我們用食鹽治療魚病時,水中加鹽增加了氯化鈉濃度,就跟人補充生理鹽水一樣,可以理解為:淡水中的鹽分本來就很低,滲透壓也很低,魚正常的滲透壓是0.5%,所以水中增加鹽分後會滲透進魚體内。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7

用食鹽治療魚病,它的機理和作用是:一是讓滋生在魚體表的病原體發生“滲透壓失調”,首當其沖"脫水"至死,比如細菌、黴菌、寄生蟲等。二是用了鹽水後,由于滲透壓原理使魚體内過多的水分就會流向體外,保持體内外滲透壓平衡。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魚體機能将會逐漸恢複,再配合一些藥物治療,效果自然更好,這是食鹽防治魚病的核心

食鹽水的殺滅作用

對于病魚來講,如果體表受到感染或者粘膜層受到破壞(魚受傷),水就會從薄弱處滲透進去,也許一些病菌就會"搭車"而入。為了維持魚體平衡,魚就會大量分泌粘液,并且鰓跟腎髒也會超負荷運作,久而久之就會導緻魚體免疫力和體力急速下降,最終染病衰弱而死。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8

在使用其它漁藥時均可添加食鹽(也要注意拮抗但不多)以提高藥效,食鹽可以通過浸浴潑灑法來改變病原體的或其附着生物的滲透壓,使其失去生理平衡從而脫落、死亡。鹽是通過滲透壓起作用,那麼如何殺死病原菌或寄生蟲呢?這就要講到細胞了。由于細菌是單細胞或幾個細胞組成,當外部的滲透壓高的時候,細菌就會失去水分(細胞絕大部分是水),大量脫水後必然導緻死亡,有些黴菌和寄生蟲類也和細菌類似,在滲透壓的作用下脫水而死。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據報道病毒性魚病就不能用此方法治療,其原因即:病毒沒有細胞質,所以滲透壓方法對病毒無效。

食鹽防治魚病的用量

食鹽用量應與魚體自身體液鹽濃度(通常為0.5%)略同或稍高一點,最低為0.5%。也就是說,鹽的濃度隻有當達到 0.5%—0.8%時,才能起到調節滲透壓的作用,全池潑灑可以參照這個濃度。另外,用鹽過量會造成過度滲透壓,反而會導緻魚兒對魚病的抵禦能力下降。當鹽濃度超過1%以上至5%(浸泡濃度)時,即使是短時間的浸泡,也可能會讓魚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對鹽量的把握要慎重。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9

藥浴浸泡:食鹽防治魚病以藥浴浸泡為主,短時間浸泡濃度為1-5%,常用浸泡濃度多為3%以下,藥浴時間為5~20分鐘程度,時間過久則魚類會死去。要施行藥浴時,必須考慮魚類的健康狀況來調整藥浴時間。

苗種運輸:魚苗和苗種經常在運輸後死亡,這是由于操作過程中的驚恐、不适的生理應激壓力而促成。同時,魚體受到諸如粘度破壞、體傷、掙紮等傷害,并且此時的魚體内會失去過多的鹽分,使得魚難以平衡滲透壓。此外,由于傷口開裂造成的機體(疼痛)壓力,在運輸時魚類又總是保持高密度,血液中皮質醇水平也會增加。為克服這一系列的強烈生理反應,在運輸前運輸之中,可以使用 0.3%—0.8%的低濃度鹽水中暫養運輸,增加水體鹽的濃度,将限制魚的滲透壓不平衡的能量消耗,以幫助魚類平衡滲透壓,并借機殺滅病原體。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10

以下是資料搜集到的使用方法:僅供參考。

1.浸泡法。

浸泡法是在下塘前,在一定的容器(捆箱、桶體等)内,配以較高的藥物濃度,用較短的時間,強制魚類受藥,從而殺滅魚體表或鰓部的病原體。濃度和浸洗時間可視魚的體質、水溫等狀況适當增減。

用2%的鹽與3%的小蘇打混合液浸洗病魚10分鐘,可治療松鱗病、水黴病。

用2%~3%鹽水溶液浸洗魚體5~20分鐘,可防治車輪蟲病、斜管蟲病、紅線蟲病、口絲蟲病、嗜子宮線蟲病、白頭白嘴病、赤皮病。

用3%~4%鹽水浸洗病魚5~20分鐘,可治療魚的水黴病、爛鰓病、赤皮病。

用7%鹽水浸洗(水溫15℃時)5~10分鐘,可治療親魚水黴病。

用5%鹽溶液浸洗魚體,可防治指環蟲病。浸洗魚體受傷,鱗片脫落的苗種和産後的親魚,可預防傷口出血潰爛和感染黴菌。

用1%~3%的鹽水溶液,浸洗産卵魚巢10分鐘,對水黴病有防治效果。

用3.5%鹽水和1.5%硫酸鎂浸洗,水溫20℃浸洗15分鐘,可防治小瓜蟲。

用5克/立方米硫酸銅和同濃度的硫酸鎂,另加1%的鹽混合液浸洗病魚5~30分鐘可殺死小瓜蟲(白點病)。

2.全池潑灑法。

每畝用食鹽10~20斤兌水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1~2 天,利用滲透壓來限制、毀散水中遊離氣泡,可以預防氣泡病。

每畝用食鹽20斤加上黃泥20斤後化水全池遍灑,可以減輕魚類浮頭。

用食鹽20~30斤溶水潑灑,可防治白頭白嘴病和車輪蟲病。

用食鹽和小蘇打各50克/立方米水體,可防治松鱗病、水黴病。又據:每畝水面1米水深使用食鹽5斤加小蘇打5斤混合潑灑,可以重複使用一次,據說此合劑對防治水黴菌效果很好。

3.内服法。

用于添加在飼料中作為誘食劑,刺激魚兒食欲增強。但大多數還是用于藥餌投喂。

治療腸炎或爛鰓病的藥餌中,拌入适量食鹽,通常為10-15克/斤飼料,可提高藥餌的治療效果。

每200斤魚用食鹽、大蒜各1斤做成藥餌,連喂7天為一療程,可防治爛鰓病、腸炎等。

每200斤草魚用大蒜頭4斤,先剝去皮、搗爛,再加入20斤米糠、2斤面粉、2斤食鹽,攪拌均勻後,每天投喂1次,連用5 天,可防治"老三病"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和腸炎病。

(綜合修編:劉文俊)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11

(備注:本文内容僅供參考和交流!内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告之即改或删)

怎麼樣解決魚類滲透壓調節機制(水和鹽的滲透壓)12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水産##科學燃計劃##魚病##熱帶魚##金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