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月亮,中國人有一種别樣的感情。
小時候,奶奶唱兒歌:月亮走,我也走。
中學時,聽到鄧麗君唱: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月亮代表我的心。
長大後,最喜歡讀明月的詩詞,那一字一句,敲擊着心間。
對月亮的情感,最有感觸的,還是詩人。
1200多年前,張九齡寫下一首千古名篇,開頭十個字,成為吟詠不絕的千古佳句。
詩名《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雄渾開闊,氣象高華,是千古傳誦的明月佳句。
每每讀到此句,眼前仿佛出現一幅的廣闊的大海,海浪翻滾,一輪巨大的明月,從大海中緩緩升起,像一場神聖的儀式。
望着眼前的明月,思緒飄飛,天上人間,都在共賞這一輪明月。
夜真長啊,張九齡很失落,伴着月落的升起,他想念遠方的情人。
望月而起相思,對中國人來說,是本能。
月光透過窗戶灑到屋子裡,真柔和呀。
吹滅蠟燭,他披衣起身,感覺到了濕潤之氣,夜太長,露珠凝結。
伸出手來,他想握住月光,想把手中柔和的月光,送給遠方的愛人。
也許,隻有月光,能傾訴心底那無盡的愛意與思念。
可是,月光卻怎麼也握不住,唉,怎麼辦呢?
算了,回去睡吧,在夢裡,就可以和愛人相會了。
寫下《望月懷遠》時,張九齡在荊州,他是被貶到這裡的。
在盛唐,張九齡是一個優秀的詩人,更是一位賢明公道的宰相。
唐玄宗喜歡他,即使張九齡母親去世,依然不舍他歸家服喪,将他留在身邊。
張九齡人品公道,大唐正蒸蒸日上,走向了盛世。
處于人生巅峰的張九齡,沒有預料到,他會敗在一個叫作李林甫的人手裡。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啟用了李林甫,後來,更是與張九齡一同擔任宰相。
一個是一心為公的張九齡,一個是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在鬥争中,張九齡敗下陣來。
他被貶為荊州長史。
從雲端跌下,那種失落,常人無法想象。
一個夜晚,望着升起的明月,張九齡寫下這首《望月懷遠》。
有人說,張九齡思念的不是情人,而是唐玄宗。
他渴望着忠直能被重新看見。
在張九齡看來,明月,是一個朋友,傾聽着失意,也傾聽着思念。
明月能安慰失意,也能安慰失戀的人。
這一年,離重陽節還有三天,納蘭容若做了一個夢。
他夢到了亡妻。
妻子淡妝素服,走過來,握着他的手,哭了,又說了很多話。
細語綿綿,納蘭沒有記住。
臨别之際,妻子說: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
我恨自己不是天上的月亮,不能年年向着你團圓。
醒來後,妻子的話,深深地印在了納蘭的心裡。
他揮筆寫下一首《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說。
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栖蝶。
如果我倆能夠像天上的圓月,長盈不虧,我将無懼月宮的寒冷,為你送去溫暖。
納蘭與妻子已經陰陽相隔,唯一能傳遞的思念,隻有明月。
明月如橋,在無數個夜晚裡,帶着納蘭與妻子相會,在無數個思念的日子裡,帶給納蘭無盡的安慰。
無人不期待着圓月一樣圓滿。
幾百年前,蘇轼也渴望一種圓滿,親人間的圓滿。
從四川眉山走出來,有得意,也有失意,人在官場,注定天涯為家。
但他有一個簡單的願望,離弟弟近一些。
兩人同朝為官,他向皇帝說了請求,卻不被滿足。
又是一年中秋,沒有弟弟在旁,他獨對明月,很是傷感。
為什麼,人間有這麼多分離呢?有這麼多悲傷呢?
他擡頭看月,終于,他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是啊,人世間的事,怎會事事都如你的意呢?
不能如意之時,我們也隻能接受。
詩詞君更愛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我們無法團聚在一起,那麼,好好活着,共對明月,亦是人生幸運。
正如張九齡所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當月亮升起時,世間所有的人都看向了它,共對明月,不也是一種團聚嗎?
小時候,聽着月亮的歌謠成長,進入中年,越來越喜歡看月亮。
月亮是朋友,傾聽着我們對故鄉的思念,安慰着我們對情人的牽挂,也安慰着那顆孤獨的心。
所有的思念,所有的失意,都可以對月傾訴,都可以在明月中得到舒解。
如果你悲傷,就擡頭望月吧,它陪你笑,如果傷心,就擡頭望月吧,它會一直陪你,一直陪你。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聶隐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