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過庭在《書譜》中有一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貴似。”
這裡的察,就是看,即讀帖;拟為臨帖,就是将讀帖時觀察到的神彩與形質以及細微之處,在臨帖的時候表現在筆下。讀是臨的前提,臨是讀的實踐與體現,二者是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輯》中所說:“拟進一分,則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拟,拟既精而察益精。”
宋代朱長文在《書法正傳》中寫道:“詢師法逸少,尤務勁險,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裡複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旁。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詢即歐陽詢,他在索靖所書碑旁,先觀、再返觀、複觀三日,這可以說是對讀帖最好的生動注解。
讀帖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讀帖,對于字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于筆法細節也有深入觀照,最後用于指導臨帖,并在創作時體現出上述的閱讀成果。在這裡,眼睛就是我們的思想,引領着我們認知上超前一步,從而不斷的取得進步。
對于一本帖子,讀帖應該從哪方面入手呢?準的原則是着眼神彩,盯住細節,越細越好。臨帖十遍不如精讀一遍。那麼如何讀帖呢
一、讀文字内容。
第一點也是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讀懂字帖本身的内容,了解一下這本字帖的文字内容到底講了什麼,能夠更好的理解字帖的整體格調。比如臨寫十七帖就要讀懂其文字内容
王羲之蘭亭序。
優秀的書法作品,它的文字内容和書法風格基本都是相近的,有很大的關聯性。如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等貴族攜子邀朋,在春遊活動中飲酒作詩,王羲之乘酒興所為。文意充滿了超脫、潇灑、盡興,文字優美。書寫開始不緊不慢。結尾部分,王羲之感歎人生,書法也變得動蕩起來,章法明顯的變的緊密,還出現了多處錯誤和塗抹。尤其是,我們能夠看到“痛哉”這兩個字寫的非常的大,比正常的内容大了很多,最關鍵的是第一遍王羲之還寫錯了,塗抹以後,又改了一遍。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顔真卿的《祭侄稿》,則是在其兄和其侄為叛軍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況下,悲痛之下,為亡侄顔季明寫的悼詞。觀其書法作品,仿佛聽到了作者悲憤、深情的傾訴。
把字帖的文字讀下來還不夠,如果條件允許,還要讀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及整體的書法氛圍,讀一讀古代書法家對于這本字帖的評價、解讀,基本知道這本字帖有哪些優點或者缺點,需要怎樣去學習
二、筆法一讀帖的核心
所有的書事都在于用筆,就是筆鋒的上下左右、輕重緩急、肥瘦筋骨,這是讀帖的核心内容。筆法主要有起行、收、轉、折、提、按 、撚八種。讀懂了,就掌握了筆法的基因密碼,打通了學書之徑,打開了學書之門。既知筆法,深入實踐,乃悟書學之理,筆下自有神采煥發
讀筆法的方法說簡單也很簡單,就是用眼睛順着字帖上的書寫軌迹往下臨寫,通過點畫線條的痕迹,去揣摩用筆的動作夠把更多的精力放用筆的動作,更加深入的去理解筆法。
讀懂筆法。要重點觀察起、行、收、轉四個方面
起筆:順還是逆,中鋒還是側鋒,角度
行筆:提與按,方向,長與短
收:出鋒還是回鋒,頓還是斷
使轉:方還是圓,還是方圓結合,内方外圓,内圓外方等等。
對于觀察到的細節處最好能予以标示或記住,這樣臨帖的時候自然胸有成竹,臨帖也更準确,更能吸收原帖的精華。
顔真卿祭侄稿
下面,我們來試讀一下一些古代書法家們的筆法
西晉陸機《平複帖》中的“屬”字
“屬”字,自左上空側筆入紙,左轉右向行進,折筆左下行進,再折筆右向行進提筆;另起筆右轉下行,再折筆右上轉随勢出鋒,完成“屬”字。
王羲之《喪亂帳》
起筆自左上約90度尖鋒入紙,側筆取勢,下壓左轉右上行進,提筆鋒不離紙,随後觸紙右轉筆開鋒,向左下方行進,自然提筆;緊接着空中轉向,側筆入紙,筆左轉右上行進,随後斷然折筆,右轉左下行進,鋒不離紙,在折筆向上,右轉向下,提筆離紙,再順勢入紙,轉筆、折筆、轉筆,提筆離紙,再入紙按筆,戛然而止,完成“首”字。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着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字中點畫的粗細有多大,有的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将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
在讀懂筆法的同時,也要注意随着于點畫之上墨法。看濃淡枯濕。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時,要在頭腦中還原成墨迹的形象,然後再聯想到如果要讓我去寫,我将如何去寫、如何吮墨、如何換鋒、如何提按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着看。比如在一個字中,相同的點畫是如何處理的,不同的點畫在虛實、粗細上,到底有多大的差異,要進行比較、分析。字中的某一個點和某一畫的粗細,常常有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異,看得不細,就會将本來粗細反差很大的點畫忽略,那麼臨寫起來也必然點畫不分,學得“像”這一關就過不去。
三、結字一讀帖的基礎
結字,也稱結體、間架結構。是構成書法作品的基本單元。趙孟俯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
讀結字,首讀各種字的外形。漢字結構分為獨體結構和合體結構兩大類。合體結構又分為上下結構、左在結構、包口韋半包圍結構等。不管什麼字體都有一個外輪廓,我們讀結字,首先要把外輪廓看清楚。不論什麼字,大體都可歸入菱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圓形,橢圓形。
二讀不同時代、不同字體結字特色。受書法傳承發展和時代審美變化的影響,不同時代的有不同的結字特點,清.馮班在《鈍吟書要》中說:“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
篆隸楷行草也各有各的結學特點,我們學什麼字體就要重點研究這種字體的結字特點。
下面我就重點說說隸書結構的一些特點。大家可以通過隸書的結字特點,舉一反三,讀出其他字體的結特點。隸書結字,認真讀不難發現,I、外形扁方體,橫向伸展,獨體字、合體字都是這樣。2、突出橫畫,不突出上下的堅畫,故字往往“頭重腳輕”。3、波磔(波橫、波捺、右斜鈎)在隸書中—字之内,隻允許有一個,前人謂之“燕不雙飛”4、掠畫(撇畫),一般收筆時均回鋒收結,雖不出鋒卻掠得灑脫,、驚鴻一“掠。5、故意誇張某一部分,以達到拙中見巧的意境,使隸書獨具風格
三依托結字之“理”,讀懂每個字的構成方法。
一是看如何處理欹正。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書法要旨,有正有欹。”“正而無欹,雖莊嚴沉實,恒樸厚而少文。欹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谲厲而乏雅。”
欹正在結體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情況:1合體字的各個點畫或偏旁有欹有正,以欹附正,互相映襯,如顔真卿《自書告身》中的“清”、“顔”左正右欹,姿态險絕,但整體看來,重心卻很穩實。2是整個字大部筆畫呈傾斜狀态,而一兩個筆畫(常是主筆)在質量、位置、方向上的變化,平衡了全字,穩定了整體。如歐陽詢《皇甫君碑》中的“深”、“臧”字,整體向左傾斜,但通過“木”字和“戈”鈎平衡了全字的重心,險中求穩。
二看如何處理主筆和次筆的關系。劉熙載《藝概·書概》中說:“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餘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餘筆皆敗,故善書者必争此一筆。”我們要看哪一個筆畫是主筆?主筆是如何籠蓋、負載、貫穿或包含其他部分的。次筆是如何起映襯,烘托作用的點畫。記住名家各碑帖中的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主筆,充分享受其神采和美感。
三看是相向還是相背。相向就是在一個字内,左右兩部分的精神彙聚,如()形;反之,字的精神左右頰盼,如“)(“形,就是相背。向背所形成的姿态就像二人相揖相背。向與背主要體現在合體左右結構字上,也表現在方框結構中的二豎畫上。在楷書中,歐體多用相背之勢,顔體多相向之勢。
四看虛與實,疏與密的布置。注意觀察虛實的變化。如黑白、枯潤、濃淡、輕重等,看書家如何虛實結合,當“計白當黑”、“知白守黑”的。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故點畫多實,使轉多虛。草書則反其道行之。特别是要看懂并理解虛與實中的疏密關系。鄧石如曾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點畫寫得緊密,能給人以繁茂、謹嚴、厚重之感;點畫之間疏朗,能給人以洞達、開闊、舒暢之感。讀帖多了就會知道,點畫少的字,如“大”、“山”等字,寫得舒展、豐滿,而點畫多的字,如“霧”、“壽”等字,寫得緊縮、收斂
四讀同一字的不同寫法。這一點許多人不注意。需要特别的講一下。一個書家,同樣一個字在不同時時、不同作品,或是在同一個作品裡的不同地方出現,結體、大小、粗細、直至意趣都有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要能夠看出來。
五讀結字是否變化自然。書法藝術起源于自然,蔡邕在《九勢》中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式出矣。”曆史上各大書家,結字極盡變化之能事,表現其自然的情趣。如顔真卿的《自書告身》,裡面字的大小、長短、斜正、疏密、肥瘦各不相同。表現出了漢字的自然之形,各盡姿态。姜夔在《續書譜》中曾說:“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參之耳。”王澍在《論書賸語》中也說:“字各有體,因與體勢之自然與為消息,所以能盡萬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化相肖。有意整齊,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自然美是一切藝術美的最高标準。
字帖上一些特殊的字形,非常規的字形,就需要死讀死記了,别無他法
四、筆法與結體的關系一一讀帖時被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是問題雖然重要,但往往被人忽略,所以這裡有必要把它單列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讨。
結字是用筆産生的,運筆成字。字的的形态與不同的點畫如何聯結、搭配和組合有着密切的關系。如同一個字在一個作品中字形變化很大,原因就在上下用筆啟承的字不一樣,所在的位置不一樣,
包世臣明确指出:“結字本于用筆”,東漢蔡邕在《九勢》裡詳細說明了結體與筆勢的關系,他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正是點畫之間那種“遞相映帶”的筆勢才形成和産生不同風格和形體的字形結構。如點畫險勁産生歐體,與雍容豐腴形成的顔體
如果點畫間沒有呼應關系即使互相集合在一起成為文字,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觀點、離開筆畫去讀結字,學到的結字也隻是一種機械、簡單、呆闆的拼湊,沒有傳神的審美價值,會十分呆闆讀楷書的點畫的呼應,主要是看點畫的走向、向背。而觀行草的筆勢呼應,相應容易,它是有形的,無論是字中的點畫之間、部首之間乃至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往往有牽絲相連。各筆畫之間是如何搭配,如何穿插避讓,務必要看得清清楚楚。
五、章法一一讀帖的最終目的。
讀章法先讀氣息,也就是抓大感覺。把握一幅書法作品給我們留下的 第一眼最直觀的印象,就像我們剛接觸一個人,首先會看他的長相,大概的氣質。書法以神采為上,讀帖也要先觀神采,這可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國展中許多作品在技法上、取法的高低上可能相差無幾,一些作品所以能夠入展甚或被評為優秀作品,關鍵是作品的氣息和格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再看字組。就是把幾個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三讀字距和行距,這一點很重要,同樣的一幅作品,如果你通過拼接和粘貼,把這幅字的字距和行距改變,那麼這幅字的整體的風格就會發生變化。如把顔真卿的楷書,用歐陽詢的章法寫出來,那麼顔體的味道就會失去了。
六,背帖一一讀帖的基本功
讀的同時,要記,要背,背字型,背章法,把讀帖的成果記在心裡,把美的東西留在心中,把觀變成一個快樂的過程。讓我們的心中儲存更多美的東西。達到閉目成形,讓讀的結果自然而然的湧上筆端。宋高宗學《楔帖》說:“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現代書法家黃绮先生在其所著《書中五要》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讀書還要求背誦,觀看碑帖,比做讀書,是要求把觀看與記憶結合起來,不能過眼即忘。”
潘之綜在《書法離鈎》中有這樣的說法:“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将去古人不遠矣”。
清·馮武《書法正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後能成家數。”背過東西越多,用起來也就越方便。
背帖是一個基本功,日常功課。在平時,可以将法帖裝進自己的手機裡,有空的時候就看上幾眼,增強記憶。既打發時間又能促進書法水平的提高,何樂不為呢?而且手機讀帖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可以把字帖放大,看到更多的細節
閑暇之餘,泡一杯香茶,棒一本古帖,放一首輕音樂,仿佛專注的看着古人研墨鋪卷,神情自如的揮毫潑墨,一招一式盡收眼底,或行雲流水,或舒緩自如;每有會意變欣欣然,書法之美透過一卷字帖傳到心裡,滲入至靈魂,這是一種心靈的交流,一種靈魂的碰撞,這種美妙,此種清福,人間難得幾回有,那些不懂書法,不去讀帖的人們又怎麼能感受的到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