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頃 平方千米》是在學生三年級學習了面積及常用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進一步鞏固面積認識的基礎上,完善面積單位體系,幫助學生建立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由生活中常用的面積單位到測量土地的面積單位,尤其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在生活當中不常使用,所以學生比較生疏,形成表象确實很因難。教材中所出示的場景(鳥巢),對于班上一大部分學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因此這部分學習的重心教師應該放在讓學生體驗這兩個面積單位上。
為了讓學生親自感受到公頃這個較大土地面積單位的大小,我們可以設計28個左右的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體會到100平方米的大小。再告訴學生1公頃相當于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另外,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
但無論是拉手圍正方形還是舉例子學生隻能感覺到1公頃、1平方千米的面積很大,在他的頭腦中還是基于想象的基礎。另外根據老師們以前的教學經曆發現學生對于實際意義的認識仍然是很模糊的。1公頃到底有多大?不太明白。1平方千米是個什麼概念?就更不理解了。基于學生在學習上的這一困惑,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體驗到1公頃有多大,借助周末這個有利時機,讓學生去公園設計出面積是100平方米的圖形,進而認識到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0平方米,10個這樣的圖形就是1公頃;10個長乘寬積等于100平方米的長方形面積也是1公頃,所有同學通過自己親自畫圖形,近距離地感受到100平方米有多大,進而可以想到1公頃有多大?以舊知感知新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100平方米感覺就比較大,公頃已經很大了,但它比公頃還要大。
也可以這樣設計:估量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進行比較,實際感知1公頃的大小;在此基礎上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具體做法:測量出操場的長和寬後在練習本上算一算操場的面積,在學生算出操場的占地面積以後,讓學生比較1公頃與操場面積的大小。學生認識到1公頃大約相當于幾個操場的面積,接下來可以追問:1平方千米相當于多少個操場的占地面積呢?學生已經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頃,那麼1平方千米就是大約多少個操場的占地面積。
活動也好,想像也罷,但我們在這之後一定要讓學生明确1公頃、1平方千米不一定就是一個邊長為多大的正方形,所以我們可以讓學生設計一個面積為1公頃、1平方千米的公園、别墅、理想中的大校園等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在操場上親自站一站、看一看、估一估、測一測、圍一圍、想一想等活動,實際感受、體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河曲實驗小學 王培峰
作者:王培峰
編審:張開明
發布:晉北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