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甚至是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充斥着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種由内而外的文化氛圍常常讓我們發自内心的感到自豪,并逐漸開始向外輸出,比如漢服的流行。
此漢服泛指中華古代曆史上涵蓋的古人服飾和新時代的漢族服飾,種類繁多,風格迥異。還有一種特指,則用來表示漢朝的服飾。這個時期的服飾不僅有保暖禦寒和裝飾美觀的作用,同時還是區分階級的一個工具。在儒學的熏陶下,這種作用體現得更加淋漓盡緻。
一、低眉轉袖,素腰微步——沖破沉悶氣氛的儒學秦王朝的短暫統治給予當時的社會生活壓力和後遺症是巨大的。殘酷的暴政下,人們戰戰兢兢,就連身上的服飾也凸顯出一種沉悶的風格。
漢高祖劉邦創建漢朝後,壓抑的社會氛圍并沒有馬上消散,先秦楚服繞體裹幾層的深衣把當時的人們包裹起來,似乎想借此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這樣的服飾裝扮在漢初時均體現出一種嚴肅、拘謹的小心翼翼感。深衣的下擺緊緊的束在腰上,女子發式多為背後挽髻,男子僅戴冠,沒有多餘佩飾。整體樸素簡單,讓人沉悶。如湖北雲夢大汶頭一号漢墓出土的漢代女子陶俑。
其形高22厘米,線條流暢,腰部束帶明顯,背部垂着厚重的頭發。
漢武帝時,儒學興起,社會風尚的轉變帶來了一股清新空氣。人們一掃郁郁之氣,左手執着儒家經典逐句細讀,右手背着長袖搖頭晃腦。
深衣和衣裙的下擺較之漢初沒有那麼緊了,也不用穿好幾層的深衣,就連發式都挽在腦後。雖然依舊簡單質樸,但呈現出來的個人風格卻截然不同。從緊張束縛轉變為輕松活潑。
如連雲港地區出土的西漢晚期漢墓木俑,女子頭發高高挽起束在腦後或頭頂,男子頭戴巾帻。這個時期的服飾在早期的樣式和風格上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同。
獨尊儒學的提出對漢朝服飾影響深遠,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受該思想的指引,漢朝服飾逐漸走向寬大、凝重、飄逸的風格。
這種風格的改變弱化了人體曲線,突出“天道自然”的地位和意義,與西方同一時期的文化服飾突出人體曲線的價值取向截然相反。
儒學的熏陶還體現在“大一統”思想的提出,即經濟、政治、文化上的高度統一,為漢朝服飾的心理認同提供了思想基礎。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利用儒學的“大一統”思想強制給底層民衆灌輸儒學價值觀,推動了漢朝人的審美統一,服飾上的統一也得到了發展。
最後是儒學“三綱五常”下顯露出來的森嚴封建等級制度。這對漢朝服飾文化曆史特征的形成起了極大的推動和束縛作用。
兩漢時期,擁有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所穿的服飾也有嚴格的規定。其服飾上的圖案花紋甚至佩飾都有嚴格的區分。
如龍鳳等動物圖案隻能出現在皇帝和皇後的服飾上。據《晉書·輿服志》載:
“西漢二百餘年,未能制立。”
故終西 漢一朝,祭祀禮服和朝服都為黑色。在沒有儒學束縛前,沉悶的漢朝服飾多繼承荊楚和先秦的黑色和嚴肅。以此流行的漢朝服飾反映了漢朝初期社會的壓抑,服飾的風格單一。
二、垂臂雜裾,心與目窕——華麗與浪漫并存
當儒學作為政治思想登上漢朝曆史舞台後,在儒學思想的引導下,漢朝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帶上了封建制度的政治特征。
而為了滿足統治階級的需要,服飾作為一種手段被統治階級打上了政治标簽。正是由于這種充滿政治意味的圖案設計和服飾分類,才使得漢朝服飾從整體上随着漢朝的政治動蕩而呈現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西漢中期武帝統治下的漢朝服飾所呈現的服飾特征:唯美華麗。經過建國七十餘年的經濟複蘇,武帝時期的經濟得到了繁榮發展,也就是在這時期,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向武帝谏言:
“興辦太學,獨尊儒術”。
儒學乘着經濟繁榮的東風快速席卷了漢朝社會。
此時社會的整體心理受到經濟繁榮的外在安撫和儒學的内在熏陶,變得日益健康明朗,人們的心情稍稍放松。
國力的強盛使得服飾制作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人們的衣着不再以樸素為主,并逐漸趨向華麗。
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服飾為例,很多服飾圖案極盡細緻之工,有的還紋繡了浮雕和文字。足見漢代服飾制造技藝的精湛和對華麗的無比追求。
服飾的面料以絲質為主,而且色彩比較豐富,服飾的表現力極強。在這些面料上,繡工采用精巧多樣的刺繡針法,刺繡圖案精美絢麗。
其次根據《漢書》記載,東漢時期社會矛盾逐漸尖銳,儒學受到了神學理論的侵蝕,儒學地位逐漸淡化。
表現在服飾上則更加的豪放、無羁。因為此時政治傾頹,儒學的束縛作用降低,社會尊卑不分、長幼無序。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封建禮制對個人審美的約束力被淡化,服飾的選擇逐漸脫離等級束縛,個人追求得到解放。于是服飾成了彰顯個性的表現形式,風格豪放灑脫、浪漫恣意。
仍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服飾為例。孺裙和袍服形制頗為大氣,無論穿在什麼人身上都頓時讓人産生翩翩聯想和鮮活的生命力。根據漢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謠所唱:
“一尺高髻,半額廣眉,匹帛全大袖”。
形象生動地将漢代女性豪放誇張的服飾及打扮風格表現得淋漓盡緻。
儒學由盛轉衰帶動了漢朝服飾的風格變化。
受儒學熏陶時,漢朝服飾猶如有了發展方向,開始活躍起來。在儒學思想受到沖擊時,漢朝服飾也随之發生了突變。
三、羅裙浮動,尤憐芳草——蛻變帶來的碰撞
漢朝服飾的發展随着儒學持續演進的同時,也帶動着其他民族服飾的變化。漢朝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能力也讓儒學得以傳播更廣。
首先是在荊楚和先秦的服飾上融入儒學,将前朝的服飾打上儒學标簽。這是在原有服飾基礎上的發展,并沒有創新的元素在裡面。服飾發展真正走上創新階段起始于漢朝對邊疆諸國的侵略。《匈奴列傳》載:西漢北擊匈奴,大獲全勝,掌控了西域。
匈奴戰敗後,其本土服飾受到漢朝服飾的沖擊,開始逐漸向漢朝融合。在對不同民族不同區域服飾元素整合後,漢朝穩定的服飾文化系統得以自成體系。
這一系統一旦形成就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融入一個民族的整體文化之中,并随着社會的發展不斷發生着或快或慢的變化,不斷被豐富和完善。
随着絲綢之路的開通,沾染着濃厚儒學氣息的漢朝服飾被帶到了漢王朝的周邊國家。
西域服飾文化與漢帝國服飾文化的交流,這種交流的結果是為漢朝服飾注入了新鮮血液,提供了繼續發展的契機。
最終以一個開放的體系,逐漸向邊疆地區的其他民族服飾産生強大的輻射力,并在互相交流融合的基礎上,形成漢朝服飾在全國範圍内的一統。
儒學帶動了漢朝服飾的發展,并随着漢朝政治經濟的發展逐漸向周邊擴散。最終為漢朝服飾豐富了多民族的藝術元素,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服飾繁榮發展。
結語
在儒學的影響下,風格獨特的漢朝服飾随着漢王朝的延續在中國服飾文化上占領着重要地位。
雖然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儒學的影響也參差不齊,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朝服飾的發展蛻變為之後的服飾發展提供了思路。
時至今日,漢朝服飾仍然在多彩缤紛的中國服飾界流行,了解其曆史特征和發展變化對現代漢服的創新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資料:
《漢書》
《史記》
《秦朝服飾美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