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們,晚上好。
生活中的你,有過這樣的場景嗎?當着大夥兒的面發個言,明明打了很多遍腹稿,話到嘴邊卻大腦空白;路上與認識的人迎面相遇,趕緊低頭佯裝看手機,為要不要打招呼思前想後;參加聚會時故作鎮定,一邊努力當“隐形人”,一邊尴尬而不失禮貌地保持微笑……在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人際交往卻在某種程度上令人不知所措。這樣的焦慮為何産生?障礙從何而來?今晚,我們就來聊一聊身邊的“社交恐懼症”。
圖源網絡
所謂社交恐懼症,醫學上稱之為社交焦慮障礙。其實,大多數人聲稱的“社恐”并未達到疾病程度,而是由醫學概念轉化而來的網絡熱詞,成為一種具有調侃性質的群體性标簽。曾有調查顯示,超四成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不論是因為過于敏感而導緻的“社恐自閉”,還是為保持界限感而形成的“職場社恐”,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種理由“拒絕社交”。隻不過,這種回避行為并不會減少精神壓力,“社恐式孤獨”也很難帶來長久的安全感。
帽子、墨鏡、耳機、手機……如果用幾個詞勾勒“社恐”的形象,這些“裝備”堪稱“标配”。帽子與墨鏡讓面部表情不易被察覺,耳機是與外部劃清界限的“聽覺籬笆”。縱然人潮人海,我自一片清淨。值得注意的是,“社恐”并非都是與生俱來,“社恐”也不意味着“與世隔絕”,有研究發現,年輕人更喜歡在網絡社交,“線上熱鬧、線下獨處”已成為一種現象。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信息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制造了隔閡,“手機很近,你卻很遠”。有人坐在一起,卻隻在手機上交流互動;有人用文字交流暢通無阻,面對語音視頻卻十分恐慌;有人沉溺于網絡世界的變幻莫測,逃避着現實世界的日常瑣碎……互聯網讓社會交往實現了“不以山海為遠”,但指尖跳動添加的朋友很難在虛拟世界辨别真假,信息科技下的隔閡由此而生。
從這個角度看,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發布狀态興趣減弱……當前社交媒體平台上更為謹慎的分享行為,一定程度上體現着對網絡社交行為的審視與反思。在快節奏、高負荷的信息快餐時代,無時無處不在的即時社交耗費着每個人的時間精力,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深入交流,沒有了分享快樂的心境,不再有心有靈犀的默契,難怪有網友說,“我的社交已破産,懶得去經營每一種感情”。
圖源網絡
沒有人能成為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這是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自然秉性。但保持怎樣的社交距離,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尺度。“我知我不夠開朗,也不算有趣,可難道外向,才是好性格定義,若讨喜便要舍得去委屈自己,我是否該為此賣力……”一首名為《寫給社交恐懼症的一首歌》,道出了部分“社恐”者的心聲:不敢去打擾任何人,卻又渴望被打擾。其實,内向本就是種天生的性格,無需刻意迎合或改變,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機互動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際交流,字節傳輸載不動驚鴻一瞥的萬千情愫。
社交是一種剛需,社交的方式卻有千千萬萬。就像有些人喜歡在深夜的小酒館約上三兩好友把酒言歡,有些人傾向于在沉浸式劇本殺中結識更多新朋友,有些人則獨愛對月詠懷,與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徹夜暢聊……技術豐富了社交的形式,但永遠不是封閉自己、拒絕他人的借口。讓人從孤獨中解放出來的,除了人類自己,别無他途。
這正是:
世界可愛,歲月可人。
以誠相交,溫柔以待。
(文 | 邝西曦)
| 薦書 |
★ ☆ ★
《與世界談談心——睡前聊一會兒》
★ ☆ ★
丨簡介丨
繼《與時代談談心》後,人民日報評論部的“睡前聊一會兒”欄目再推系列讀物之《與世界談談心》。本書系統梳理了這兩年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新聞熱點,分為都市、生活、藝文、校園、新知、科技、心理、食飲、光影、風尚10個部分,給讀者一個觸摸時間、觀察世界的窗口。
這個世界的豐富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這本書所收錄的,也隻是我們這個宏大時代的吉光片羽。但這些文化現象、社會風尚、思想觀念,就像風與水之于大地,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覺中刻畫着我們的時代。我們嘗試從中看到水的走向、聽到風的聲音,去發現、接受和推動改變。我們希望,瞬間的積澱不要流淌,歲月的饋贈别被消磨,而是在時間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潛的力量。我們希望,能與讀者一道觀察、思考,發現更廣闊的時代,與社會一起向陽生長。
— “與時代談談心 與世界談談心”套裝 —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