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前段時間多次更新頻頻上了熱搜,大家對微信更新的一些新功能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微信動态更是很多人都去嘗試發布,但是時間一長,微信動态的熱度好像也降了很多;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微信動态的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高開低走的微信狀态,從初上線時喜提微博熱搜,到如今發布者寥寥不過三個月的時間。
按照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提出的設想,狀态應該是一個減輕表達壓力,尋找同類的社交功能,具有個人化、實時性的特點。
但就當下來看,狀态似乎并沒能完成任務。筆者通過觀察多位同事的微信發現,發布狀态的用戶比例長期維持在1%~1.5%之間。
“功能剛出的時候,出于新鮮使用過幾次,但因為沒有互動也就放棄了。”一名普通的微信用戶告訴字母榜。
據字母榜觀察,目前微信狀态僅有點贊功能進行互動,尚無像朋友圈一樣的評論回複等功能。
雖然這在另一位熱衷于狀态功能的微信用戶看來,“點贊,就表示看到了,也算是一種互動”,但據他表示,通過狀态的交流大多都止于點贊,私聊這種更深層次互動次數極其有限。
除了産品功能不完善外,輕便化的狀态内容,與視頻号、公衆号和朋友圈比起來則要單薄很多,這也讓用戶無法養成“刷狀态”的習慣。
字母榜通過測試發現,目前狀态除了可以承載用戶發布的内容(文字、圖片、短視頻),還可以将視頻号内容“分享”到狀态内。
這或許是微信團隊,對7.0時代“動态視頻”功能失敗的一次反思。
據張小龍在公開課上透露,“每天大概有100多萬的人在發視頻動态”。這一數字在十億日活的微信面前,可謂是少得可憐。
他對視頻動态的不成功總結為,“拍攝視頻動态表達個人的狀态讓所有好友看到,會産生挺大的壓力。”
從7.0時代“動态視頻”升級來的“狀态”,便引入了視頻号内容作為狀态的“背景”展示,而弱化了曾經生産視頻内容的表達方式。
這也讓狀态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為視頻号打造的“朋友圈”。
雖然分享可以通過相對優質的視頻内容展示個人狀态,減輕用戶生産視頻的制作壓力。但這一前提則嚴重依賴于視頻号的内容豐富度。
據天風證券報告指出,視頻号目前正處于平台基礎搭建向内容生态填充的過渡階段,在内容生态上仍需補足。
内容的限制,也直接影響了用戶的使用粘性。據第三方機構視燈研究院發布《2020年視燈視頻号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年視頻号的平均使用時長僅為19分鐘。
在缺少優質内容和尚未形成使用習慣的前提下,用戶自然難以形成分享視頻号内容的習慣。何況同狀态競争的,還有朋友圈這樣的分享渠道。
被當作生動個人名片展示的“狀态”,也自然難以成為吸引用戶的有趣功能。
01在内容視頻化的路上,微信在7.0版本推出了“動态視頻”。
這一功能在上線初期,曾被微信團隊寄予厚望。不僅直接作為一級頁面的功能,出現在個人主頁内,還在朋友圈置頂位置、對話框圖标等開設了多個入口,為“動态視頻”的内容增加曝光渠道。
但此舉并沒能換來用戶發布視頻内容的積極性,最終落得個悄然下線的下場。微信視頻化的任務,之後也由視頻号接棒。
8.0時代從“動态視頻”升級來的狀态,便意圖通過分享視頻号内容的方式,降低視頻内容的表達門檻。
這也讓狀态看起來更符合朋友圈的産品邏輯:發布原創的日常視頻,和分享相對專業創作者生産的優質内容形成了互補。
但是受困于視頻号的内容的豐富度和朋友圈的影響,培養用戶“視頻号朋友圈”的使用習慣,仍需時日。
雖然狀态解決了“動态視頻”的生産壓力,但短期内,狀态仍難以将足夠多的視頻内容填充進來。
因此,從當下來看,狀态仍沒能徹底解決“動态視頻”時期,在視頻化表達上所遭遇到的問題。
狀态另一個區别于“動态視頻”之處,在于引入了分類标簽的方式。而曾經的“視頻動态”看起來更像是抖音的朋友tab。
與現在的抖音一樣,視頻動态也是以單列全屏信息流的形式呈現。全屏的展示形式雖然有着更好的沉浸式體驗,但也有信息顯示不豐富的弊端。
這就需要盡可能地提高每條内容對用戶的吸引力,否則便會傷害用戶的使用體驗。
因此在以UGC 算法推薦的抖音上,單列全屏信息流的展示形式就是制勝法寶,但到了以社交關系鍊為核心的“動态視頻”裡,這種展示就成了災難。
在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也曾分享過這方面的産品思考。
“你不是想看每個朋友發的内容。朋友圈的内容命中率取決于和朋友的關系,而不是内容本身,但微信很難了解用戶之間的關系。”
所以在8.0的狀态裡,微信團隊用狀态分類的方式将内容折疊。既豐富了單屏的展示内容,也給予用戶主動選擇的權利,避免被不關注的内容打擾。
這也讓狀态既不屬于内容驅動(抖音)、也不限于社交關系的鍊接(朋友圈),而是将重點落在被同類尋找到的需求。這也讓交流的核心從微信傳統的熟人關系,轉變成當下的狀态情緒。
張小龍将其總結為,“狀态,是用來給人看到的,最好還是給同類的人看到。”
02然而,如果想在同一狀态下産生交流,就要依賴在同一時刻内足夠多的人。
但據字母榜觀察,目前的實時狀态僅可以對通訊錄好友展示,作為熟人社交的“動态名片”的形式呈現。
通訊錄好友有限的數量,直接限制了觸發相同狀态的概率。
據智研咨詢的《2019年中國網民微信好友數量分布調查分析》顯示,超過9成的微信用戶,好友數量不足1000人。
但目前微信卻預設了五大類、29小類的狀态分布。即便按1000通訊錄好友,有2%的用戶在同一時刻發布狀态來推算,實時用戶也僅為20人。
如果這20人平均分布在狀态的5大類中,則同一時刻僅有4名好友處于相同的狀态下。
僅憑有限的好友,很難想象出張小龍公開課上描述的“狀态”的使用場景:
“在某一時刻,一定還有其他的人跟你處在同一種狀态裡,你會希望看到他們。看到在打同一個遊戲的人,同一個咖啡吧的人,同一個景點旅遊的人等,甚至是,同一種心情的人。”
此外,狀态當下僅有點贊這一種形式,也很難産生更豐富的交流。
這或許是微信為鼓勵用戶私聊的有意為之,但缺少基礎的評論、回複功能,無疑拉高了好友間的交流門檻,限制了用戶的社交活動。
在可供交流的人數和産品功能都有限的前提下,社交的産生就要嚴重依賴于内容本身。
像朋友圈一樣,足夠豐富、新鮮的信息呈現,也能刺激用戶的打開欲望,并産生交流。
在朋友圈内分享文章,對某條朋友圈的評論、回複都可以歸類于此。
但狀态相對于朋友圈,内容展示被隐藏得更深,并不是在集中的入口内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現,而是以分類的方式被折疊起來。
這雖然減輕了用戶在表達上的社交壓力,但也讓狀态無法像朋友圈那樣提供豐富的内容展示。
除了統一入口外,聊天對話框、朋友圈和通訊錄的狀态,都僅以圖标形式的進行符号化的呈現。如果想查看具體内容則需要點擊對話框内的圖标展開,或者進入到個人主頁查看。
這讓狀态在基于内容的互動上,相對于朋友圈,處于天然的不利局面。
03就目前看來,與“動态視頻”相比,狀态在降低表達門檻和作為“活生生的個人名片”展示上,反饋還不錯。
但是在進一步的社交需求上,狀态卻受困于通訊錄的好友數量限制。如果狀态僅作為實時動态的展示來使用,長期下去用戶勢必減少查看狀态,使用狀态的需求,而淪為“雞肋”的功能。
即便是在線下的生活中,個人名片也是為交換信息、展示自己等社交活動服務。
線上名片的核心,同樣也應該是社交需求。在這方面,微信狀态仍有很多功能需要完善。
當下已有的話題和地理位置的展示,或許能幫助狀态解決通訊錄好友限制,社交需求不被滿足的問題。
據字母榜不完全統計,目前話題在朋友圈、視頻号、搜一搜、對話框内均有入口可以觸達。但目前狀态裡的話題并沒有與其他話題打通。
如果未來微信将個人狀态的話題與其他場景的話題聯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通訊錄好友數量有限的限制。基于某一事件的話題讨論,也容易引發用戶間的社交交流。
長期以來,因為去中心化的限制,用戶在微信内,很難通過内容和興趣愛好等方式,尋找到具有相似經曆、價值觀的同類,并産生聯系。
即便後來微信在搜一搜中,加入了類似豆瓣小組的圈子功能,但從用戶的反饋來看,圈子的反響也很小。
即便是當下的頂流明星,微信圈子的人數也不過數萬人。
不久前微信推出的公衆号評論區蓋樓,再一次讓外界看到了微信在社區化上的嘗試。但從提高找到同類的社交效率來說,通過當下個人狀态的鍊接,或許是一個比評論區交流更高效的方式。
按照微信在産品叠代上一貫小步快跑的習慣,開放個人狀态的話題入口或許也隻是時間問題。
在個人狀态的話題交流,不僅能有效降低朋友圈所帶來的社交壓力,讓更多人在微信參與到事件讨論中,還能提升微信在輿論廣場領域的話語權。
而通過個人狀态背景,插入視頻号的功能,或許也會借此成為朋友圈之外,視頻号内容的又一傳播入口。這也能激勵到更多的創作者,加大在視頻号内容上的投入。
此外,參考目前朋友圈地理位置入口,開放給視頻号的先例。打通狀态的地理位置,為視頻号進行導流就顯得順理成章。
視頻号在使用時長上,遲遲難以撼動短視頻平台。微信去中心化的産品形态,讓視頻号内容難以快速攫取微信流量,這也限制了部分創作者的創作動力。
而内容分發和人工運營的方式,既不符合微信的産品底色,也不利個視頻号内容生态的健康成長。
微信利用傳統的社交通訊的優勢,通過狀态為視頻号增加新的流量入口,并鼓勵普通人通過視頻進行真實表達的意願,便并不稀奇。
但當下的微信狀态想要複制朋友圈在圖文時代的成功,前路仍然撲朔迷離。
參考資料:
《張小龍:微信十年的産品思考》——微信公開課
《火遍全網的「微信狀态」,将成下一個超級朋友圈?》——微果醬
《微信内測“視頻動态”朋友圈入口,這個新功能有點厲害!》——微果醬
《視頻号:社會裡,每個人》——天風證券
《2020-2026年中國微信公衆号行業市場經營風險及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智研咨詢
作者:龍志騰;公衆号:字母榜
本文由 @字母榜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