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貴州布依族自治縣脫貧

貴州布依族自治縣脫貧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1 09:55:55

【脫貧攻堅系列調研⑥】

作者:貴州省國家治理現代化地方實踐智庫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李勝、張智勇、謝忠文、高剛、張雲峰、邢啟順、許峰、龍海峰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關注民族地區發展,牽挂着少數民族貧困群衆的生産生活難題,多次對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努力讓各族群衆過上更好的生活。近年來,貴州省堅決貫徹落實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論述,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推進農村産業革命,堅決打好“四場硬仗”。以水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先後實現整體脫貧,探索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貴州經驗。近日,貴州省國家治理現代化地方實踐智庫調研組,深入貴州省黔南自治州三都縣、都勻市、獨山縣、荔波縣等地,就水族整體脫貧的做法和成效進行了調研。

貴州布依族自治縣脫貧(一個民族都不能少)1

全國水族總人口44.8萬,主要聚居于貴州,是該省17個世居少數民族之一。三都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也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達35.62%,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2020年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公告,三都水族自治縣等24個縣(區)符合國家貧困縣退出标準。這标志着三都延續千年的貧困已成為曆史,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正式宣告脫貧,與全國同步開啟現代化新征程。

芒種時節,走進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甲化村,稻禾青悠,群山靈秀,田間地頭一派忙碌的景象,脫貧攻堅的熱潮正在水鄉大地上奔湧。

1.号準“貧”脈繪制脫貧攻堅路線圖

在三都縣三合街道拉攬村,雲霧袅繞的青山下,村莊錯落有緻,宛如一幅水墨畫。走進村子,一條條蜿蜒整潔的村道,一道道籬笆牆圍成精緻的“小菜園”,一幅幅生動活潑充滿民族風情的“文化牆”映入眼簾……

“我們水家人啊,舊社會住在山區,又窮又苦,常年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我們不僅吃飽了肚子,住進了新房子,還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老百姓心裡啊,十分感恩共産黨,感謝!”84歲的水族老人石信說。

貴州布依族自治縣脫貧(一個民族都不能少)2

葡萄種植大戶望着豐收的葡萄樂得合不攏嘴。許增強攝/光明圖片

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的三都縣,屬山地高原地形,全國63%的水族人口居住在此,是中華56個民族中水族同胞的大本營。然而由于曆史自然等原因,三都縣基礎設施建設滞後,産業發展不充分,貧困人口多,是脫貧攻堅道路上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打赢這場脫貧攻堅戰?

三都縣創新提出“自信自強、苦幹快趕”精神,把全縣幹部群衆的思想、力量、智慧彙集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來,全縣上下以破釜沉舟的勇氣、背水一戰的決心攻堅克難。調研組了解到,為強化頂層設計,三都建立完善領導、幫扶、獎懲和督查機制,并先後出台了《關于精準脫貧決戰決勝全面同步小康的實施意見》《三都水族自治縣脫貧攻堅正向激勵幹部十條規定》等文件,從全局科學謀劃,狠抓落實,推動了幹部下沉,責任也層層壓實。

荔波縣構建了“1 8 94”縣鄉村三級指揮體系,選派2688名幹部全脫産下沉一線,分派到1340個網格參與到水族的脫貧攻堅中去,選派懂水族語言、熟悉民族地區工作的幹部派駐一線,所有水族村寨扶貧隊伍達到全覆蓋。三都優化調整幹部下沉駐村,實行脫貧攻堅責任包保三級網格管理體系,選派1555名幹部分派到2249個脫貧攻堅網格中脫産駐村,幫助貧困群衆算好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等經濟收入,找準存在的問題,謀劃增收扶貧項目。

一人拾柴火不旺,衆人拾柴火焰高。如今三都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效,離不開定點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彙聚起來的強大合力。據了解,中央統戰部通過選派優秀幹部、安排幫扶項目和資金等形式,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幫扶資源,組織開展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培訓2110人次,累計幫扶項目161個,幫扶資金達1.1億多元;廣州市黃埔區等幫扶單位通過資金支持、派駐幹部、教育醫療組團幫扶等,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助推“黔貨出山、優品入黔”,共實施幫扶事項180餘個,幫扶資金2億多元,形成“對口協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深圳部分企業20多年累計捐資捐物達2億元,援建學校56所、鄉(鎮)衛生院10所、建設項目5個。

貴州布依族自治縣脫貧(一個民族都不能少)3

水族馬尾繡傳承人韋應麗正在刺繡。甯堅攝/光明圖片

縣市互幫、社會參與、百企助力、萬人攻堅……三都縣已形成了“一家困難多家幫”的生動局面,貴州省委省政府聚焦實際困難,派出省财政廳、省軍區等攻堅力量。州委州政府出台《關于支持三都水族自治縣打好打赢脫貧攻堅的意見》等一系列幫扶政策。縣委、縣政府自2014年以來,共調集資金99.15億餘元,實施項目5560餘個,在保障民生、産業發展、改善基礎、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2.小庭院做出産業脫貧“大文章”

“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以三都縣普安鎮為核心區域種植的13.6萬畝葡萄園順着山勢蜿蜒盤旋,一坡連着一坡,“縣裡搭建了銷售渠道,我家的葡萄已被客商訂購一空!”水族姑娘許開琪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長期以來,水族群衆“守着聚寶盆卻過着苦日子”,為改變這種窘境,都勻、獨山、荔波、三都等地實施“變閑為寶”“變零為整”等農村産業模式,在高山切割深、土地破碎的地區硬闖出了一條符合山地特色農業産業發展路子。

調研組了解到,針對農村傳統産業亂、小、散等問題,三都縣以500畝以上壩區為重點,大力發展以黃桃、葡萄、辣椒、食用菌“四種”為主的種植業,以香豬、草坡牛、水鄉桑羊“三養”為主的養殖業。同時利用房前屋後的閑置空地,發展出以“小菜園、小茶園、小果園、小藥園、小田園、小作坊、小養殖”為主要内容的“七小庭院經濟”,成為脫貧攻堅産業的有力補充。三都縣都江鎮怎雷村村民平立富說:“我以前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不懂技術,全家一年都掙不到1000元。現在把小庭院利用起來,一年四季都有東西可賣,平時的零花錢就不愁了。”

魚腥草、花椒、田魚、土蜂……庭院經濟的種類越來越多,水族群衆的緻富路越走越寬。不僅如此,庭院經濟中的“小作坊”模式,也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貴州布依族自治縣脫貧(一個民族都不能少)4

三都縣茶農正在采摘新茶。韋榮整攝/光明圖片

三都縣中和鎮水族村民韋應麗,在家門口成立了馬尾繡發展産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402戶1381人參與,“繡娘”們靠馬尾繡技藝走上了脫貧緻富之路。目前,該縣從事馬尾繡生産開發的小型企業已有88家,馬尾繡“繡娘”21560人,僅2019年三都馬尾繡銷售額就達1.36億元,探索出了一條民族文化産業助推精準扶貧的新路子。而“七小庭院經濟”模式,也被國務院扶貧辦、農業農村部列入中國脫貧産業發展典型案例。

在三都中和鎮扶貧産業園吉爾斯循環農業有限公司,調研組看到一些羊舍門前都懸挂着一塊塊招牌,上面标記了飼養員、技術員、聯結貧困戶等信息。據了解,該企業将政府投資形成的所有資産,量化到全縣項目涉及受益的鎮、村及貧困戶,統一集中在這裡,由企業挂牌代養,公司按不低于總投資的9%進行年底分紅。目前覆蓋了7個鎮(街道)的5192個貧困戶,帶動1.2萬人脫貧緻富。

除了“飛地經濟”外,荔波縣采取“企業 公司 合作社 農戶”生産模式,層層簽訂蠶繭統一購銷協議,整合40家企業、231家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已占全縣農産品産量的40%。以“淘寶荔波館”為代表的電商企業發展近100家,2019年電商銷售收入突破500萬元。

3.不等不靠勤勞創造

“有的沒有技術,有的思想落後,有的不會計劃……過去水族群衆的貧困不僅僅是缺少收入,更重要的是發展理念與發展能力的匮乏與不足。”三都縣委書記朱奉餘告訴調研組,為涵養貧困戶的脫貧内生動力,三都抓實黨建引領促脫貧,全面深化拓展“一補三強”思想扶貧工作,推動幹部群衆轉變思想觀念,激發水族群衆脫貧緻富奔小康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熱情。如今水族人民精氣神得到全面提振,創新推行的鄉村環境整治“六看法”(一看地面二看牆、三看家具四看床、五看廁所和廚房、六看院落髒不髒),讓村容村貌全面改觀,催人勤勞緻富的鄉村人居環境已經形成。

貴州布依族自治縣脫貧(一個民族都不能少)5

三都搬遷群衆實現就近就業。資料圖片

一家三代65年接力照顧麻風病人的縣民政局幹部王勝林;創收1.3億元,帶動7000多戶農戶脫貧增收的民營企業家張義瓊;放棄城裡的高薪工作,返鄉投身到家鄉建設的石闆村黨支部書記潘永賢……這些身邊人的故事典型,也在潛移默化地激發着貧困群衆脫貧緻富的内生動力。

思想轉變了,讓群衆口袋富起來才是關鍵。三都縣創新“點線面”結合就業扶貧模式,做實“村社合一”。通過建立縣人力資源公司這個“中心點”,對接其他勞務企業和機構業務。全縣91個行政村按照“一村一社”原則,組建91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并且在10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投入160萬元成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與此同時,在江蘇常州成立黨員服務中心,在廣州、深圳成立駐外辦事處和勞務工作站,積極協調解決務工人員在外工作環境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切實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截至目前,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餘人,其中貧困勞動力5.75萬人,帶動自主創業1303人。

有了服務點,如何搭建好創業就業的橋梁?三都縣創新連接“群衆 合作社 黨建”“群衆 合作社 公司”“群衆 合作社 政策”的線,建立村級黨支部與合作社聯席會議制度,發揮支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挖掘和培育一批外出務工帶頭人,建立“帶頭能人數據庫”,如中和鎮的“帶頭能人”潘宏斌,他外出打工多年,對水族勞動力輸出集中地和輸出習慣有一定了解,同時積極對接企業,掌握招工信息,在中和鎮設立固定招工點,長期組織當地群衆外出就業,成為幫助鄉親的“就業媒人”。

4.挪窮窩扶民智斬窮根

“我是從農村來的,能有機會繼續讀書,我一定努力學習,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家鄉!”“三都民族技工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楊再高說。

教育可以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精準扶貧。從2018年起,三都每年向廣東嶺南現代技師學院輸送50名學生,投入3017萬元解決學生的學費、雜費、往返車費等,學習期間每人每月還給予1000元的生活補助,不增加貧困家庭任何負擔。

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從壩街遷到三都的城南社區居住,小孩兒能在附近報名讀書了,不用跋山涉水地去學校了。”三都縣都江鎮壩街村的搬遷戶潘凡說。

新建改建學校16所;發放高中以上建檔立卡學生資助11.7萬人次1.1億元;推進“雙語”基礎教學;充分運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院壩會等載體,創新開展技能大培訓855期2.46萬人次……一條條措施,是三都阻斷貧困勞動力代際傳遞的有力保障。

民生連着民心,三都等地直面“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向山要地,在全縣10個安置點建成住房12036套,搬遷體量位于全省第七、全州第一。為增強搬遷戶積極性,三都不斷完善移民安置點衛生室、學校、社區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全面開展技能培訓等“四大工程”,水族群衆從躲在大山過窮日子到主動搬出大山,實現了生存資源接續、社會關系重構和生計能力提升。

在搬出大山提高了水族同胞生活質量的同時,三都縣還發揮金融扶貧的重要作用,選派98名農商銀行幹部到鎮(街道)、村挂職,開辦“金融夜校”課堂276場,創建“網絡金融夜校”微信講堂群112個,累計向農業企業、返鄉創業農民工等發放貸款41933.8萬元。

幾年來,三都想民衆所想,着力補齊“水、電、路、訊”等短闆,建設農村“組組通”公路1549公裡,解決31.78萬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現所有農村人口用電有保障。此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動全縣重大病、慢性病患者包保網格化管理,并完成危房改造2.14萬戶。

5.關于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思考

堅定少數民族跟黨走的信念。一百年前,黨的一大代表、水族青年鄧恩銘走出大山,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當前,水族群衆在黨的領導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經濟生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三都縣九阡鎮石闆村黨支部書記潘永賢等為代表的扶貧幹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舍小家顧大家,充分發揮示範帶頭作用,獲得了水族群衆的高度認可。在少數民族打赢脫貧攻堅戰過程中,各級黨組織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少數民族群衆發展産業、增強信心,讓少數民族群衆堅定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必勝信念。

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少數民族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要立足民族特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三都縣把“馬尾繡”這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變成了帶動水族群衆緻富的“大産業”,把優越的自然環境變成了“綠色生态産業”。這一實踐說明,少數民族地區要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立足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和生态資源優勢,加快民族特色文化産業發展,大力發展生态農業,讓綠水青山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

持續增強内生動力。增強内生動力是少數民族地區打赢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因素。水族聚居地區把提志氣、強技能放在抓脫貧攻堅工作首位,培育“自信自強、苦幹快趕”的精神,激勵廣大幹部投身脫貧攻堅偉大事業,通過選樹優秀典型、扶貧宣誓等方式凝練“甯願苦幹、不願苦熬”的堅強意志。少數民族地區必須充分發揮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群衆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增強信心、提高技能、樹立志氣。同時要繼續搭建好各類培訓平台、優化培訓機制、健全教育體制,進一步提高群衆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為實現群衆可持續發展奠定能力基礎。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少數民族地區要提升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必須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三都縣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強化民生保障,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困有所助、勞有所得等領域持續發力,強力推進“三落實”,全力打好“四場硬仗”,全力補齊“一達标兩不愁三保障”短闆,一縷縷溫情暖意浸潤在水族群衆身邊。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0日07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