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由于語文課堂的少慢差費,由于語文課堂老師的一言堂,在學生的心中,語文就是一塊“雞肋”:不學呢,中學考試又是150分;學呢,實在是沒有多大興趣學下去。好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備受煎熬。
現在,實行新課改了,新課程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一線語文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在探索語文課堂,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别是整本書閱讀的實行、允許課外閱讀以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有明顯的增加。
學生有了有了一定量的閱讀積累,那我們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怎樣進一步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動力呢?
首先要分析學生不愛語文的原因。1.針對第一個原因。部編教材已經建構了講讀讀課文、自讀課文、整本書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構架。隻等待一線老師們在實踐中去積累經驗。
2.針對第二個原因。部編教材已經把整本書閱讀寫進了教材。每一學期有兩本必讀書目,還有四本推薦書目,一學期就有六本書的課外閱讀量。如果真的把這些落實了,這個課堂面貌,學生的閱讀量都會得到很好的改變。
本文就談談我是怎樣針對第三四點原因來想辦法改變課堂面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的。
1.表演課本劇。比如:表演《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幾個場景、表演《故鄉》中的幾個場景、表演《蜀鄙二僧》、表演《範進中舉》等。凡是情節行強的課文,都可以進行表演。
2.組織辯論。比如:《海鷗喬那坦》學後就組織了課堂小辯論“喬那坦的理想現實嗎?”《詠雪》學後就組織了課堂小辯論“謝朗的比喻就一定比謝道韫的比喻差嗎?”《陳太丘與友期》學後就組織了課堂小辯論“元方入門而不顧正确嗎?”
以上的表演和辯論,有的隻需要十來分鐘,有的隻需要幾分鐘。但是,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卻是空前的高漲。語文課堂逐漸活躍了起來。
3.各種形式的朗讀。如:情節行強的,就分角色朗讀。激越慷慨的,抒情性強的,就用朗誦的方法讀。像《觀蒼海》《沁園春 雪》《紙船》都适合朗誦。因為朗誦除了重音和停連,還可以加肢體語言的。又如《安塞腰鼓》這樣磅礴的氣勢,唯有集體朗誦才能演繹那份雄渾。忘不了學生在課堂上朗誦時的如癡如醉和興奮。
4.圖畫法。這是本文将講述的重點。
以前鄂教版上有篇文章叫《羚羊木雕》。羚羊群體在面臨獵人的追捕時跳過峽谷,老羚羊作跳蹬犧牲,讓年輕的羚羊生存的壯烈畫面,唯有簡筆畫來再現,學生才能直觀地理解那種悲壯。可惜,那時沒有收集材料的意識,沒有把學生那些珍貴的簡筆畫保存下來。
後來,在教到古文《河中石獸》時,學生怎麼也理解不了:那笨重的石獅,怎麼可能在上遊找到呢?翻譯過來了,這個道理還是怎麼也想不通。于是我用了圖畫法。
可惜,畫得最好的弄丢了。但是也能勉強看出:在這樣的自作自畫中,學生終于理解了石獅在上遊找到的原因。
在講《小石潭記》時,學生對“鬥折蛇行”比較好懂,缺乏生活經驗的孩子們,對“犬牙差互”就不太理解,對“明滅可見”,更是摸不着頭腦了。于是,圖畫法又幫了忙。
我叫學生先伸出一個巴掌,五指張開,壓在紙上,把手型畫下來。然後換一隻手做同樣的動作,隻是五指要交叉。學生對“犬牙參互”就有了直觀的印象,一下子就理解了。我說現在圖畫上的手指,就是河岸,河岸上長滿茂盛的花草,長滿高大的樹木,怎麼完全看得見那些彎曲的小溪岸呢?被遮到的看不見,沒遮到的又看見了。這樣,學生頭腦裡的畫面感就通過這些簡筆畫建立了起來。
學生冥思苦想不能解決的問題,我用兩個巴掌就解決了。
當然,語文課必定是語文課,在借助美術、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時,隻能搭個橋就可以了。千萬不能喧賓奪主,不然适得其反。
結論:課堂的生機盎然,在于我們一線老師發揮我們的智慧,去把我們的課堂經營得生動活潑。這樣堅持下去,那我也相信,我們的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我們語文學科就會真正發揮它的工具性的作用,幫助學生學好更多的學科。,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