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說:
我們應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①就是“學”字的甲骨文形體。朱芳圃先生說,上部像左右兩手結網之形,“結網為複雜之技能,非傳授不能獲得”。這個“獲得”就是“學”的意思。金文②的下部加了“子”更明白了,就是教孩童學習之意。小篆③的形體大體上同于金文。④是楷書的寫法(繁體)。⑤是現在用的草體楷書化的簡化字。
從以上的形體分析看,“學”字是個會意字,其本義就是“學習”的意思。從“學習”引申為“學問”,如:“其學甚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是說“他的學問很淵博”的意思。從“學習”這個動詞,又引申為名詞“學校”。比如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于鄉黨皆有學。”是說古代天子諸侯自國都到鄉(一萬二千戶)至黨(五百戶)都有學校。
另外,“學”字在上古還可以當“教”講,凡當“教”講的“學”字都應當讀作xiào(效)。後來為了從字形上加以區别,便在“學”字的右邊加上了一個“攴”字(表示打),寫作“斅()”,表示“斅”是“教”的意思,如《書·盤庚》:“盤庚斅于民。”即“盤庚教給老百姓”的意思。這個“斅”就應該讀作xiào (效)。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初為會意、形聲兩種結構。商代甲骨文從廾(göng)從宀(mián),或從林從宀。廾為兩手之,蓋表學習用手,宀為房屋之象,蓋表學習場所,二者結合會學習意。形聲有兩種結構:一種以爻為聲(爻像器物交織形),形旁作廾或宀,爻或省略一半作乂。是爻為或的源頭與聲首,甲骨文有以爻為學者(《鐵雲藏龜之餘》7.2,另一種以,(兩手或兩爪之象)為聲(蒹形旁);或從兩尤廾)從宀亦聲(兩或省作)。爻與古音同為牙音(匣與見紐),有通轉關系。在商代這兩種形聲結構就開始結合,出現了從從爻,或從從爻從宀,或從從宀從爻省等結構,可能出于與教的從爻聲相區别的考慮,《說文》就選定為聲,爻就為古學曾以為聲的孑遺。西周的學字,為突出學習的對象是兒童,又加表意偏旁子。春秋時,作兩又是前代從廾的烙印。隸變後楷書作學,簡化作學。字中即教字,即學字,教學合成一字亦得說明古代教學同字。本義是學習、效法。靜簋:“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屍仆學射。”(貴族小子與職事、小臣、主射官員學射)郭店楚簡《尊德義》:“(學)為可嗌(益)也。”,引申指學校。盂鼎、師嫠簋中的“小學”,靜簋中的“學宮'',皆此之類。引申指學問。郭店楚簡《老子》乙本:“(為)學者日嗌,為道者日員(損)。”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嗌”徑作益。引申指學業。雲夢秦簡《秦律十八種·均工》:“能先期成學者谒上,上且有以賞之。”以上讀xué。教授,傳授知識。《集韻》:“教,或作學。”靜簋:“靜學無 (尤)。”(靜的傳授沒有錯誤)《禮記·文王世子》:“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鄭玄注:“學,教也。”以上讀jiào。《莊子·逍遙遊》之學鳩,亦作“鹘鸠”,《集韻》同時收“鹘鸴學”,讀huá。甲骨文用作祭名。《殷契蔔辭》501:“丙寅蔔, 貞,翌丁卯王其學,不 雨?”又用作人名,甲骨文有學戊其人。《殷契遺珠》522:“貞:學戊不害?”參“斅”、“教”字條。(張标)
——《字源》
來源:漢典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