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長白林海圖

長白林海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6:46:45

10月22日中午,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代表通道”再次開啟。黨的二十大代表、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走上通道,深情講述了三代塞罕壩人跨越60年的“綠色接力”。

1 摸清3億多株樹木的底數,

建設美麗塞罕壩

“我們塞罕壩是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的塞罕壩,是‘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可在60年前建場之初,卻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栖樹’的荒漠沙地。”安長明代表的開場白,讓大家的思緒穿越時空。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

60年前的塞罕壩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河北日報資料片

三代塞罕壩人,初心不改、無私奉獻,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每棵樹木,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迹。

如今,塞罕壩機械林場有森林面積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2%,每年可涵養水源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森林資源惠及周邊4萬多名群衆。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2

兩名小朋友在美麗的塞罕壩遊玩,他們身後就是一望無際的林海。河北日報記者 趙傑 攝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人工綠海,未來塞罕壩在建設美麗中國方面有什麼新設想?”一位記者問。

“前輩們解決了塞罕壩這片森林從無到有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綠色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談及未來,安長明代表信心滿滿,“我們要全面摸清塞罕壩3億多株樹木的底數,通過精細化、智能化管理,建設美麗塞罕壩,持續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上走在前、作表率。”

“我們林場職工有一句口頭禅:‘吃祖宗飯,斷子孫路,不是能耐;能夠還祖宗賬,留子孫糧,那才是本事’。”安長明代表動情地說,“我們做的,就是留子孫糧,為子孫後代留一片濃濃的綠色。試想再過六十年,古木參天的百萬畝林海,又是何等的景象!”

句句肺腑之言,飽含激情與幹勁,展現使命與擔當……

2 在石頭縫裡栽種綠色

“見縫插針”完成攻堅造林6600餘畝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自1962年建場以來,60載寒來暑往,一代代塞罕壩人将這片曾經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僻高嶺,變為115萬畝人工林海,成為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的範例。

如今,新一代務林人正全面開啟“二次創業”,在茫茫林海續寫新的綠色奇迹。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3

塞罕壩機械林場職工正在對林區進行養護作業。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攝

這裡的樹

是在石頭縫兒裡種活的

康熙點将台,海拔1800米,塞罕壩登高遠眺最佳地點。放眼遠眺,一片嫩綠矮小的樟子松隐藏在林海中間。

這裡是塞罕壩機械林場陰河分場亮兵台營林區的大西溝攻堅造林地,陡峭的荒山被一抹新綠裝點得生機盎然。

“坡度超過40度,最薄處土層僅有10厘米,土壤下面是堅硬的闆石,中間還夾雜着大小不一的碎石。”陰河分場副場長時辰說,在這種自然條件惡劣的石頭山上造林,難度可想而知。

小樟子松就是在石頭縫兒裡種活的。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4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樟子松。 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胥文燕攝

“攻堅造林,就是要想辦法在土壤少、坡度陡、難存水的石質陽坡上造林。”安長明介紹,在石質陽坡上種樹,運苗也是一大難題,隻能靠騾子馱、靠人背。

據介紹,今年林場先後完成攻堅造林6600餘畝,大部分位于土層貧瘠的石質陽坡。現在,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樹,都是綠色。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5

走進塞罕壩森林公園,猶如置身天然大氧吧。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吳新光 攝

科技護航,

守衛林海安全

植樹造林,講究“三分造,七分管”。

目前,林場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實現了衛星、無人機、探火雷達、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快速反應,時刻守護林海安全。

除了防火,森林病蟲害也被稱為“無煙的火災”。林場在對外來物種入侵進行調查的同時,對現有病蟲害進行預防性人工噴霧,建立起“外防輸入、内防輸出”高效管控防治體系。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6

塞罕壩今日萬頃綠洲。塞罕壩機械林場 供圖

11.4%→82%→86%

……

塞罕壩林場科研所所長程順提供了一組數據:1962年到2021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萬多畝,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2%。

現在,塞罕壩森林覆蓋率達到82%。這已是一個難以達到的高度了,但幾年之後,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将增長到86%。“别看隻增長4個百分點,這就像學生考試,從0分到60分,從60分到90分,再從90分到更高分,這是不同的考驗。過去相對容易植樹的地塊都種上了,再要擴種,就得啃最難啃的‘硬骨頭’!”程順露出幾分自豪。

種樹,始終是塞罕壩人心中強勁的旋律。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7

塞罕壩機械林場風光(2021年8月23日攝) 牟宇 攝

3 國有林場

如何成為脫貧攻堅楷模?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榮列20個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之中。

曾有人好奇,一座國有林場如何成為脫貧攻堅楷模?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8

遊客環抱塞罕壩的大樹。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胥文燕 攝

在毗鄰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裡哈鎮哈裡哈村,經過造型師的巧手修剪,一株株松樹變成為“迎客松”“不老松”等景觀樹。目前,這個不到2000人的村莊,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不足2000元增長到9000多元,被譽為“塞罕壩生态第一村”。

在塞罕壩輻射帶動下,周邊區域發展鄉村旅遊,每年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發展生态苗木基地4400多畝,苗木總價值達7億多元;每年有4000多名百姓到林場務工,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

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不斷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通過駐村幫扶、生态旅遊、苗木生産,使4萬多百姓受益,帶動2.2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如今,林場已成為帶動群衆緻富的“綠色銀行”。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9

塞罕壩七星湖。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記者 秦啟涵 攝

這片森林,靠着“呼吸”也能掙錢

碳彙交易,是林場人越來越熟悉的詞語。

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這個過程就是森林碳彙,通過造林、再造林、優化經營和管理等林業活動,額外增加的碳彙,經規定程序認證後獲得核證減排量,就可用于碳市場交易。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0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長城網·冀雲客戶端見習記者 劉志成攝

2016年,塞罕壩林場林業碳彙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改委注冊成功并簽發的林業碳彙項目,也是迄今全國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林業碳彙自願減排項目。

今年8月23日,在省生态環境廳舉辦的塞罕壩降碳産品價值實現暨金融機構授信簽約儀式上,塞罕壩機械林場與3家鋼鐵企業進行降碳産品交易,10.31萬噸降碳産品實現生态價值轉化,交易金額608萬元。

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1

蒼翠連綿綠波湧動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日報記者 田明攝

4 六十年·三代人·百萬畝林海

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一代代務林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青春與汗水。

“務林人心裡有自己的理想

就是把這棵小樹栽活了”

她,是塞罕壩的第一代綠色開拓者。

60年前,陳彥娴與5個女同學毅然放棄高考,奔赴飛鳥不栖、黃沙蔽日的荒原。當時的信念是要種活每一棵樹。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2

陳彥娴回憶說:“當初來到塞罕壩的時候,到處都是沙窩子、野草,非常荒涼。沒有房子、沒有人,工作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是大家勞動的熱情非常高。務林人心裡有自己的理想,就是把這棵小樹栽活了,到老的時候不後悔,這輩子值了。”

一心守護那片林海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3

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望海樓(2021年8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

劉軍、王娟是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望海樓的瞭望員,在遠離人煙的林海深處,劉軍、王娟夫婦紮根望海樓13年,一台望遠鏡、一個記錄本、一部電話,他們用白天15分鐘1次、夜間1小時1次的瞭望,成為“林海的眼睛”。

林場建設60年來,從一片荒漠發展到115萬畝人工林,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4

塞罕壩的故事仍在繼續……

2011年,攻堅造林的接力棒傳到了第三代塞罕壩人手中。

當時,林場森林覆蓋率距86%的飽和值還差九萬多畝,但這九萬畝地塊全都分布在土壤少、坡度陡、難存水的石質陽坡上。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5

攻堅克難,在老塞罕壩人的言傳身教下,于士濤潛心鑽研育林技術,每天早出晚歸,走遍了林場的每一塊林地。

從中國林科院研究生畢業的妻子付立華,也和他一起在這裡紮根。

“作為第三代,你要問我什麼是塞罕壩精神,我們塞罕壩的每一個務林人,塞罕壩山裡面每一棵樹、每一片林子,都體現了塞罕壩精神。”

長白林海圖(3代人60年百萬畝林海)1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讓安長明代表深感使命在肩。

“報告為我們走好‘二次創業’新征程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安長明代表說,塞罕壩将努力實現生态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更好地發揮生态文明建設生動範例的示範引領作用,奮力續寫新的綠色奇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