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21年全國糧食産量“成績單”出爐。遼甯省作為糧食主産省,以507.74億斤的成績,刷新了糧食總産量的曆史紀錄,全國糧食主産省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細看這份“成績單”,有一個數字引人關注:遼甯省的糧食畝産955斤,居全國第三位,在糧食主産省中排名第一位,對比去年畝均增産71斤,增加量及增幅均居全國第一位。
畝産955斤,緣何能摘得3個全國第一?其背後是一整套“組合拳”做支撐。遼甯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遼甯省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深切把握糧食安全規律,不斷細化、實化糧食安全戰略,赢得了糧食豐收的主動權。
藏糧于地——“望天田”成了“豐收田”
“今年玉米畝産達1800斤,每畝比往年增加了180斤至200斤,多虧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在鐵嶺市昌圖縣老城鎮勝利村,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說,還是那些地塊,還是那些種法,增産的主要原因歸功于地力水平的提升。
農業,以土而立。尤其是大田作物,産出的多少,與黑土地的滋養休戚相關。
為确保“好地打好糧”,遼甯省積極推進藏糧于地戰略,制定出台了《黑土地保護實施方案》,實施黑土地保護示範區建設110萬畝,在17個典型黑土地區重點縣實施有機肥還田280萬畝,綜合運用農藝、農機、生物等措施,示範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綜合治理技術模式,有效提升了黑土地的質量。
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新建“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标準農田375萬畝,突出“集中連片、整村推進”,重點支持糧食和油料主産區,優先在“兩區”、制種田、典型黑土區和永久基本農田開展高标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生産高産穩産的基礎。同時,實施保護性耕作850萬畝、農機深松整地480萬畝,鼓勵引導生産者,特别是新型經營主體采取稭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翻整地等用地養地結合的措施,保護耕地質量,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遼甯省還積極開展耕地輪作試點,重點推行薯類、雜糧雜豆、大豆與玉米、花生等作物輪作模式,引導各地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實現用地養地相結合。
藏糧于技——“體力活”成了“技術活”
科技,正在深刻地改變着農業的生産方式。
“今年選了200畝地種植‘遼粳168’這個水稻品種,遼甯省農科院的專家在關鍵節點進行技術指導,确保了每畝地保守增産200斤。”沈陽市遼中區潘家堡鎮黃旗堡村種植大戶馬吉彬頭一年“嘗鮮”新模式種植新品種,就得到了“大甜頭”。
行走于遼沈大地,“鎬鋤鐮犁”“看天吃飯”逐漸成為曆史,越來越多的新農人用上了好技術,種出了高産田。
遼甯省積極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圍繞水稻、玉米、薯類等品種,集中力量、集聚資源,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集成組裝示範推廣區域性、标準化技術模式,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産增效。選擇基礎條件好、增産潛力大的縣開展整建制示範,落實全國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縣8個,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糧食生産水平的提升。遼甯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穩定在6000餘萬畝,主推技術到位率超過95%。
圍繞糧食穩産增産目标,組織開展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加快培育高産高效、綠色優質、抗病抗蟲、節水節糧、宜機宜飼優良新品種,發揮良種的增産潛力。今年以來,我省審定通過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新品種312個,遴選推廣優良品種88個,制定發布水稻基質育苗等主推技術44項,遼甯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
科技“裝滿”了糧倉,我們的“糧袋子”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做優服務——“小農戶”融入“産業鍊”
今年遼甯省的糧食生産成績單上還有一抹亮色,那就是遼甯省用占全國3.01%的播種面積生産了全國3.72%的糧食,這再次充分說明,增加糧食産量的根本出路還是要提單産、要效益。
遼甯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外,遼甯省還推進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糧食生産托管服務,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鍊”到現代農業生産鍊條上,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
“鐵牛下地,鐮刀下崗,我們農民也可以當甩手掌櫃。”李忠華用自己的經曆現身說法,自家合作社經營的1.5萬畝土地,采取全程機械化方式,耕種省時省力,增産還有空間。
今年以來,遼甯省精心組織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季節農機作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農機化生産調度管理,推進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保障機耕、機播、機收有序開展。圍繞水稻機械化收獲、玉米籽粒機械化收獲等薄弱環節,推動農機農藝品種集成配套,讓機械化發揮出大效率。
加快推進糧食生産托管服務方面,遼甯省以糧食作物為主、油料作物為輔,探索整村(組)、整地塊、全環節的托管經營模式,與保護性耕作、農機深松整地等農機作業項目接續實施,提高糧食作物生産全環節的服務能力,吸引更多小農戶參與生産托管,促進生産托管服務規模化。
遼甯,黑土地愈加優渥,金扁擔成色更足。
來源:遼甯日報
編輯:韓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