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潮的工筆花鳥畫,可以上溯至兩宋的院體畫,重寫生,尚形神,堅骨法,濃色澤,具有富麗有骨的風格。其線條挺秀健拔不失沉穩,設色典雅清麗不流于嬌媚,畫面生動傳神又富于裝飾趣味。
畫中鳥雀有富貴之氣,低吟淺唱,繁花茂盛,賦色妍麗,呈現一派繁茂向榮的生機。配以瘦金體提款,着實再現了宋代繪畫“格物緻知”的精神風貌。
林永潮:1977年生于福建诏安,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繪畫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美術家協會青年藝委會副秘書長、福建省花鳥畫學會理事、福建省工筆畫學會理事、福建美協人物畫藝委會委員,廈門美協副秘書長,廈門畫院特聘畫家。
高行健說:“對藝術家有意義的并非是尋求認同,恰恰要找尋差異,創造正來自于差異。”林永潮在創作上,從色彩到題材,一直在尋找這種差異,以期體現閩地風格的獨特魅力。
林永潮出生于漳州诏安,自在中央美院學成歸來後,居住與任教于美麗的水濱城市:廈門,是個地道的閩南人。依山傍水的八閩大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古時與外界的交流頗為閉塞,從生活習慣到社會風氣都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南北差異明顯。
然而,在繪畫領域,受浙派與海派的影響,卻并未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走出去的畫家都很好,就是區域特色不明顯。”林永潮根據自己在北京學習的經曆有感而發,認識到這點後,在藝術創作上始終緻力于将福建特色融入作品裡,從寫意人物的惠安女到工筆花鳥的代表性動植物。
在色彩上,他筆下鳳凰花鮮豔明快的大紅最是奪人眼球,紅色是吉祥的色彩,亦是大俗大雅的典型代表,然而能做到豔而不俗,雅而不嬌,是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才能呈現,同時,參考了極具福建本土特色的漆畫藝術,運用漆畫中典型的紅與黑,在作畫的過程中進行滲透交融,畫出濃豔雅麗、嬌姿欲滴的嫣紅。
在題材的撷取上,畫面中花卉以鳳凰花、九重葛、牡丹花、紫荊花為主要對象,鳥類取白露、鹦鹉、喜鵲、錦雞等,到過鼓浪嶼的朋友都能在島上看到這些随處可見的典型的花卉,看到這些鳥兒則需要點運氣。
他将這些畫面躍然與紙上,一水一濱,一花一鳥,都傾注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華美與生氣的贊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廈門達達”讓這座文化信息都開闊交融的城市,保持着藝術領域的鮮活力與新鮮感,林永潮在這樣一個現代感十足的城市中,始終學者畫家的身份,
在廈工藝任教十餘年,認真授課,教學共長,工筆花鳥在傳統上多宗宋畫,想尋求宋人将心與天會,神與物遊的高妙之處,用精工細膩的描繪,鮮明自然的色彩、裝飾性的風格,用“起承轉合”、“有開有閉”來為花寫照,為鳥傳神,生動地在宣紙上展現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二十四詩品》有“碧桃滿樹,風日水濱”釋義“纖秾”,林永潮工筆花鳥作品裡,有異曲同工之妙,富麗優美的文藝風格,是在充盈自身學識修養與技巧練習的積澱中慢慢形成,曾與其交談,不急不躁是對永潮老師印象最深的地方。
不因趕時就地而敷衍了事,不喜焦躁而匆忙落筆,用傳統文人對藝術的風範約束自己,對藝術負責,對作品負責。希望保留着鹭島最美的每一處角落,也渴望着更多的人能夠重新認識八閩藝術,在很久的以後,也會有所謂“閩派”之風。
文/清文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