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6:11:58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佛法概念)1

  可能很多人在聽法師講法,或者看各種經論時,經常會接觸到真谛、俗谛、中谛這些名詞,對初學者來說,略微了解一下這三谛,還是有些必要的。

“三谛”之名為天台宗所立,依據來源為《璎珞本業經.賢聖學觀品》與《仁王般若經.二谛品》,智者大師于《法華玄義》與《摩诃止觀》中屢次提到這些名相。

真、俗、中三谛中的“谛”字,指真實無謬的道理。大緻可以理解為觀待世界的三個角度,即真的角度、俗的角度、中道的角度,而每個角度又都是真實不虛的。依次了解一下這三個谛理。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佛法概念)2

1、真谛

真即真空,簡說就是一個“空”字,所以真谛也叫做“空谛”,或者“空性”,可以說,這是佛教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法中的一切解脫與成就,都離不開這個“空”。

這個“空”的意思,就是泯除或者打破一切法的虛幻相。讓我們明白,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自性本空,就是說,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體性,說得再明白一點,我們認為的真實世界,包括山河大地、城市鄉村、所有的人或事物,都是如夢如幻的一種存在,沒有哪一個是亘古不變,與世長存的。而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堅決的認為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存在,因此而産生種種的錯誤情緒,包括貪愛、嗔恨、無明、傲慢、猜疑等,依着這些情緒而造作種種罪業過失,得無量苦。

而佛法正是通過“空”的概念,打破我們認為的實有,揭示出世界的本質為實無所有,如果我們能理解并且接受這個“空”,就不會執着于這些虛幻之相,這就是“離相”,若能離相,便不會造諸惡業,也便不再有無量諸苦,真空寂滅之理,清楚明了的呈現在内心世界,使我們得到出離與解脫,這就是真谛,需要簡别的是,不要把“空性”理解為空無一物的斷滅空,這是外道見。

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偈子: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就是這個“真谛”或者“真空”的意思。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佛法概念)3

2、俗谛

這個“俗”字,就是指在我們的世俗世界裡,雖然這些萬法其性本空,但又不妨礙它因緣和合,幻化出種種相貌,如海市蜃樓般曆曆宛然,成為我們能看見的山河大地、城市鄉村、人與事物,構成這個俗世紅塵的大千世界。

而我們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知,為這些俗世間的萬法,安立假名,假相,假用。比如這是張三那是李四,這是房子車子,那是吃的喝的等等,因為這些東西,是因緣聚合的假有,體性雖不實,但有其内在生滅變化的因果法則,所以“俗谛”又叫做“假谛”。

而這一切萬法,都呈現出一種物質的存在,佛教把這類物質現象,包括思想意識所緣的一切境界,統稱為“色法”,所以“俗谛”又叫做“色谛”。

總之,隔曆來看,“俗谛”與“真谛”,是相對的一種存在,所以,“真谛”習慣被簡稱為“空”、“無”,“俗谛”習慣被簡稱為“有”、“色”。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佛法概念)4

3、中谛

中即中正、中道的意思,屬于最究竟的一種理解,它統攝一切法,包括真谛與俗谛,在中谛的角度來看,一切萬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

就是說,我們不能将這個世界,簡單的理解為真谛的“空”,或者俗谛的“有”,不能站在“空”的角度否定“有”,也不能站在“有”的角度否定“空”。

而是要站在中道的角度來觀待,一切萬法既不是“有”、也不是“空”,既不離“有”、也不離“空”,雖說因緣“有”,但是體性“空”,雖說體性“空”,又不妨礙其因緣“有”。

這樣思維的結果是什麼呢?得出一個結論: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就是中道,就是中谛,就是第一義谛!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佛法概念)5

最後,我們可以從觀待空、假、中的順序,區分出别教與圓教。若三谛隔曆,互不相融,起觀時的次序是先真、次俗、後中,就是别教三谛。

若不落次第,沒有先後,舉一即三,舉三即一,真裡面有俗中,俗裡面有真中,中裡面有真俗,就是圓教三谛,也叫做一心三谛、圓融三谛。

大乘佛法的哲學解析(佛法概念)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