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很有靈性的馬?新華社蘭州6月14日電(記者何問 馬莎 朱藝琳)兩千年前,河西走廊上有一匹馬,它未配鞍具,不低頭吃草,更“不走尋常路”,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一匹很有靈性的馬?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華社蘭州6月14日電(記者何問 馬莎 朱藝琳)兩千年前,河西走廊上有一匹馬,它未配鞍具,不低頭吃草,更“不走尋常路”。
它就是20世紀60年代在甘肅省武威市雷台古墓出土的國寶級文物,東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高34.5厘米,長44.5厘米,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馬兒如在空中飛馳,一足超掠飛鳥的刹那,飛鳥回首驚顧。細細觀之,這匹馬口、眼、鼻均張開,鬃毛和尾絲後揚,令人仿若聽見馬兒奔騰的嘶鳴和風嘯聲,靜态的青銅器充滿靈動之感。
“銅奔馬設計思路超前,鑄造工藝考究,反映了漢代高超的科技水平,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王琦說,除了力學平衡原理,研究表明奔馬還是“銅腿鐵骨”,正如人體骨骼和肌肉的關系,鑄造者在馬的銅腿内夾有鐵芯來增強支撐力和強度。
銅奔馬獨一無二,如此國寶,“馬生”卻并不安穩。
王琦介紹,銅奔馬曾經曆被盜墓賊盜走的危險,也差點兒被當時不識文物的農民賣到廢品收購站換牲口。發現古墓的農民,由于文物保護意識薄弱,使得這批文物遭到破壞。
現在人們在博物館看到的完整展品,是經過故宮博物院青銅器修複專家趙振茂精心修複的。
此外,銅奔馬在兩千年時光中也受到磨損。王琦說:“銅奔馬出土時,考古人員就發現它的頭部和背部殘留有明顯的彩繪痕迹。但因年代久遠,色彩随着青銅表面的鏽蝕而逐漸脫落。”
盡管經曆曲折,銅奔馬的價值卻無法被掩蓋。被送到北京展覽後,立刻震動了史學界和考古界,并陸續被送到法國、英國等12個國家巡回展出,在國内外引起關注。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标志。
銅奔馬名聲遠揚,關于它的諸多研究緊随其後:命名的争議、造型的解讀、墓主人身份的推測、鑄造工藝的探讨……迄今為止,研究不斷,許多争議仍無定論。
“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借助科技手段對銅奔馬進行考古研究,作為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品中的罕見傑作,将來也一定會有更多新的研究發現。”王琦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