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計數(WBC)
白細胞是人體的“忠實衛士”,有很強的吞噬細菌的能力,是抵禦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防衛系統。
白細胞計數就是測定血液中各類白細胞的總數,在不同病理情況下,可引起各類白細胞的數量和質量發生改變。
臨床上檢查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及其形态學改變,對各種疾病的診斷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異常結果解讀】
1.白細胞計數增多
(1)急、慢性感染:特别是細菌性感染,如肺炎、腦膜炎、扁桃體炎、痢疾、猩紅熱、敗血症、尿路感染、丹毒等。
(2)廣泛的組織損傷:如大面積燒傷、心肌梗死等。
(3)急性大出血:如肝破裂、脾破裂、消化道大出血、宮外孕等。
(4)急性溶血:如血型不合的輸血,導緻大量紅細胞破壞引起的急性溶血。
(5)急性中毒:如有機磷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食物中毒、毒蛇咬傷等。
(6)白血病:由于骨髓内白細胞大量增殖,并釋放進入外周血液,使白細胞明顯增加,還可見到大量幼稚細胞。
2.白細胞計數減少
(1)長期接觸放射線:可損傷骨髓造血細胞引起白細胞減少。因此不要經常做X線透視,全身CT,PET-CT等接觸放射線的檢查。
(2)應用某些藥物:如磺胺藥、氯黴素、苯妥英鈉,以及抗腫瘤藥,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3)某些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如苯、鉛、汞等。
(4)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症等。
白細胞分類計數(WBC-DC)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指計數五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的百分數和絕對值,對各種疾病的診斷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範圍5種白細胞分類計數的參考範圍 摘自:血細胞分析參考區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标準,2013年。
【異常結果解讀】
1.中性粒細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正常):一般下午較早晨為高;飽食、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高溫或嚴寒、新生兒、妊娠5個月以上及分娩陣痛等都可使白細胞一過性增高。
病理性增多(不正常):
(1)反應性增多:①急性感染或炎症;②廣泛的組織損傷或壞死,如嚴重燒傷、心肌梗死等;③急性大出血,見于脾破裂、宮外孕;④急性溶血;⑤急性中毒,如安眠藥中毒、有機磷中毒及代謝性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⑥惡性腫瘤。
(2)異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細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2.中性粒細胞減少
(1)感染性疾病:革蘭陰性杆菌感染,如傷寒、副傷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某些原蟲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等。
(2)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粒細胞減少症等。
(3)慢性理化損傷:長期接觸放射線;應用某些化學藥物,如氯黴素、磺胺藥、抗腫瘤藥;某些化學物質,如苯、鉛、汞等。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5)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如脾功能亢進、類脂質沉積病等。
(6)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 9/L,稱為粒細胞減少症,要尋找原因,及時治療。
3.淋巴細胞
增多生理性增多:6~7歲以前的兒童淋巴細胞百分率偏高,而中性粒細胞相對偏低,7歲以後恢複與成人一樣,中性粒細胞比例比淋巴細胞高。
病理性增多:(1)病毒感染性疾病。(2)惡性腫瘤,如急、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3)慢性炎症,急性傳染病的恢複期。(4)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5)其他: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時,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高。
4.淋巴細胞減少
主要見于長期接觸放射線、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治療,以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等。
5.單核細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兒童階段可較成人稍多。
病理性增多:(1)某些感染:如瘧疾、黑熱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動性肺結核等;急性感染的恢複期。(2)某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恢複期、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6.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1)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荨麻疹、藥物和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2)寄生蟲病:如蛔蟲、鈎蟲感染、血吸蟲、肺吸蟲、絲蟲、包囊蟲等。(3)某些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疱瘡、銀屑病等。(4)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
7.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見于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8.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很少見。
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罕見)、骨髓纖維化,某些嚴重的過敏性疾病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