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稱瑤琴、七弦琴,是中國曆史很悠久的樂器。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古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弦古琴,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曆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
古人崇尚自然,琴身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琴頭六寸,象征六和;琴尾四寸,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龍池和鳳沼代表了大江大海;面闆和地闆是上圓下方的設計,代表了天與地。古琴有不同的款式,樣式中有以聖人名字命名的,也有以形狀命名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古琴的各種款式吧!
伏羲式古琴是以聖人名字命名的,伏羲是我們華夏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中國古文化很多發明,多與伏羲有關,像氣候圖、羅盤、漁網等。相傳古琴便是伏羲發明,古籍中有“伏羲削桐為琴”的記載。伏羲式古琴,造型古樸,頸部一個彎,腰部各有兩個半月彎狀,音色宏厚。
仲尼式古琴又被稱為夫子式,相傳為孔夫子所創,雖然并沒有曆史文獻表明孔子是仲尼式的設計者。仲尼式古琴造型簡潔流暢。
琴體造型似蕉葉,相傳為閩人劉伯溫所創,琴首無凫掌而是一葉柄,琴底仿蕉葉之莖有長條淺溝,形制秀美雅潤。樣式雖美,但極為難斫。
相傳是古代文人在傍晚觀察晚霞時所迸發的靈感制成新的琴式。著名的“鳳彩鳴岐”唐琴便是落霞式古琴,造型古樸典雅。漢郭憲《洞冥記》卷三中有句曰:握鳳管之箫,撫落霞之琴。“落霞式”顯著的造型特點,是在琴的兩側呈對稱的波狀曲線。
靈機式古琴又稱萬壑松式,取自李白詠琴名句:“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漢代梁栾所創,作為曆代最流行的古琴樣式之一,近年來更是因其形似劍匣而頗受各地琴友的喜愛。靈機式琴首為常見的圓首,自琴首至肩處内收呈半葫蘆狀,腰部内收作一圓弧。(常有人把其和子期式混淆,實子期式琴首為方形,且為琴頸與肩處半葫蘆狀。)
相傳連珠式琴為隋逸士李疑所制,項腰各作三個連續半月形彎入。《漢書》雲: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寓意是傑出的人才與美好的事物結合在一起。音色多清亮圓潤,制此琴每有變通,如飛瀑連珠。
造型古樸圓潤,取天地混沌初開之意,無始無終、周而複始,綿綿不絕。
宋徽宗好琴,曾設立“萬琴堂”,宣和式古琴應該也是徽宗宣和年間由宋徽宗或官方主持創制的新造型。
《廣博物志》記:“列子嘗遊泰山,見霹靂傷柱,因以制琴,有大聲。”明代陸延枝《說聽》中亦載:“吾鄉金某者,得古琴曰霹靂,攜入都,介所識巨璫以獻,上試其音清越。”遂得霹靂式。這是最早應用霹靂木制琴的記載。
神農是古代神話中農業和醫藥等衆多領域的先驅者,相傳他“斫木為耒呂,揉木為耒”,制作生産工具,教給人民進行農業生産。他從這兩種自然現象中得到了啟發,找來一根桐木,将其挖空、削平、取三尺六寸分長作琴身,再用麻搓成長粗不同的五根線排在琴的正面,這五根線,就是這架琴的琴弦,分别叫做宮、商、角、徵、羽。曾經的五弦琴。
相傳為春秋時期晉國的大音樂家師曠所制。師曠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關心民生,以樂論政,具有高明的治國理念,後人尊之為“樂聖”。師曠式琴體,在項腰間作圓月形,造型奇特,音韻如磬。
明憲宗第七子衡王朱佑楎所創制。朱佑楎所制的正合琴名“仲令”,後人又稱為“衡王琴”。
“仲尼式”的變體,和仲尼式比較相像,隻是在琴頭部位缺了兩個角。明代著名的“潞王琴”,就是列子式。
為周代虞隋所作,伶官即樂官。伶宮式琴面兩側渾圓,當中較平,琴頸和腰處各有一個扁弧形。史載:時隋為伶官,有大禮,減琴做三尺六寸,生頂額,勢有大聲,進于文王,加少宮一弦成六律,後武王亦加少商一弦成七音,至成王時,三叔流傳而不知,隋乃做周公操以獻成王令奏之,隋流涕不已,天大雷電以風禾偃木拔邦,人大恐,王因啟金縢,複用周公。
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其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王鵬先生在研究傳統斫琴工藝的同時,還創設出許多新的古琴形制,例如根據春秋戰國時代的刀币造型創制的“大鵬式”,其造型古樸端莊、線條簡潔典雅。
趙胡言所作,于兩額間作亞額,出三寸,有大聲,三弦備六律六呂,以琴道自樂,襄子召之不起,常遊會稽暎溪水,鼓琴有數婦人坐裀上,浮水而下至言側聽琴。言轉調鼓青春樂,方一半,一婦人起舞,衆扣之曰:青春之弄,可謂自然。言驚而問之,曰:吾等水神也,俄失所在。
洛象式為皇家禦制,樣式靈感來源于河圖洛書。取“在天成數,落地為象”之意。近代出版的古琴專書,多有提及此琴。
關于古琴的始創,有“伏羲造琴、神龍作琴、黃帝制琴、虞舜造琴”四種說法。神龍造琴便是其中之一。
周代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号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号鐘”琴,後“号鐘”傳到齊桓公手中。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此“号鐘”琴。
琴名直白無華,但其身世非同尋常,此琴系東漢名人蔡邕所創制。蔡邕在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其火烈聲,知其良材,因請裁為琴。果有美音,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
衛帥曹所作,于頂上綴二圓,蟬長七尺九,弦作三十九引,定六十七調,以琴谒衛靈公,公知其善,乃令教姬習之,姬習不成,帥曹鞭之,公怒,鞭帥曹三百,後歸于鳳凰山,每鼓琴有鶴集于山頂。
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之琴。傳世名琴,琴内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绮”琴回贈。
為清末安徽貴池劉世珩藏琴。鶴鳴秋月式外形極具特色,焦尾冠角較圓,琴面弧度具寬平之象,尤其是其琴體兩側的突出弧線,使得整張琴遠看猶如白鶴鼓翼,富有動感,近看又似出鞘之劍,飄飄欲飛。觀之有如沈佺期《峽山賦》中所言:“閑憑晚閣,指天外之霞飛。夢斷曉鐘,聽雲間之鶴唳。”音色清脆甘洌,明亮祥和。
師襄式古琴傳為“樂聖”師襄定型,據《史記》載,春秋時衛國樂官,“以擊磬為官,然能于琴”,因其造型獨特,音韻如磬而得到曆代文人的喜愛。其項腰間作圓月形是形制上最為突出的特點。《五知齋琴譜》有載:“師襄作肩項直而深有亂紋如絲。綴七十二調,作八百九十曲,為孔子師。”所述便是師襄式古琴的獨特形制。在唐代以後,所定型的古琴形制中,師襄式古琴作為一種固定的形制成為諸多古琴形制中的重要一支。
乃秦陳章所作。《五知齋琴譜》載:“于腰下覆四月相向,好作羽音,常大暑迎日鼓琴,清風飒然,弦聲響應。秦太子召以鼓琴,章辭以三冬絲桐不鳴,太子乃四旁置火堅請之,遂作羽音方半,其火作焰四去,太子走避。曲絕前後,屋室皆奮,章撫琴如故。”
為漢代馬明生所作。因“于肩作四峰。一弦清而雅”得名,主要依據《五知齋琴譜》所摹,參考實物,結合現代美學所仿制。琴首部分異于其他款式琴,采用疊巒技法完美展露出獨特的層次感,使整個琴體不論是琴的體腔結構還是外觀形态,都給人一種山峰層巒之美感。
漢琴客張道所制,長三尺六寸,三弦于兩腰作重月形。喜于流水處鼓之,作流水遊魚操,武帝召之,鼓琴道曰:臣常以水邊鼓琴,水聲入琴,帝令後池奏之,曲方半,水沸魚躍,相助成音。帝嘉歎之,作水畔魚躍等二十弄,每鼓琴,魚鼈水族皆集。
李勉琴記:雲伯牙琴 長三尺七寸二分,用梁表尺。伯牙之琴當用古尺以梁表尺度之非也。梁表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分二厘一毫。有奇箫吉雲出于司馬法梁朝,刻其度于影,表以測影。大 業中議以合古,乃用調律以制鐘磬等樂。楚辭破伯牙之号鐘,王褒賢臣,頌雲伯牙之号鐘。
衛闵損所作。損,字子骞。以孔子琴制于兩肩作掩容勢,有大聲。常以琴悅母,至所感神人助耕。孔子謂其孝友,以德行著名。嘗鼓以情,抑孔子意作《渡河操》,孔子知之,薦于文X以為上卿。後作《離洞雲》、《朝天鶴》二曲以獻,孔子知其有退志,複果辭位而去——出琴士傳。
楚思革子所作。于額覆兩月勢,有清濁風雨之音。
亦名秦琴。李勉《琴記》雲:秦始皇琴,長三尺八寸二分,用玉尺。此尺宣聲三尺六寸,臨嶽至首二寸,龍唇二分。所用玉尺未有考證。一說弦、轸、嶽、尾俱黑碧玉為晖,取其所尚也。
秦相李斯所作。于鳳舌之上圓增三寸,兩額間收,廣二寸半。斯少時常習琴書于蔡,其友戲之曰:不以道顯身乎?斯曰:好上古者,必達于上;好中古者,必趨于中;好下古者,必成于下。公等三古不從、五音不辨,雖富貴乃賤丈夫耳。吾雖貧困,敢忘清潔之道?後為秦相。
不知何人所制。漢武帝時,一人狀貌瑰 異,衣黃儒服,抱此琴,自名空山。常隐于小童中鼓琴及惠以果實,常有百餘小童相随。夜不知所止,曉不知何來。或獨飲而撫琴,旁若無人。鬓發皆直,雞犬不能 移足。武帝聞而召之,長揖不拜。帝令鼓琴,作《明月操》,有群鹿突入殿下,曲畢,一鹿銜琴而去,疾若風雷,琴聲自響。衛者驅其群鹿獻帝,鹿皆化翼而飛。
晉劉安世所作。項旁,為半月勢。五弦。常遊大江,月夜鳴琴,有女子就聽。安世琴畢,以辭調之曰:低露下深幕,垂月照孤琴,空弦益宵淚,誰憐此夜心。女和曰:泣露下,月侵來,并為煙與霧,氤氲君子懷。傳安世江南春、塞上月二曲,後數不至,以衣物狀貌訪之,所遇乃劉惠明亡女也。
逸民王欽伯所作,于兩肩相鈋,覆面如瓶,五弦,有大聲如雷。每鼓琴于山間,感神女從之,常有二鶴鳴聲相和,如琴操音。後于廬山鼓清溪弄,聲聞數裡。曲畢,與神女俱乘鶴而去。
魏師經作,于兩肩作廣翅,橫尺二寸,五弦。
魯賀雲作,項肩斜生一寸二分,五弦。當于淮泗夜靜而撫,忽有三人來曰:我商三賢也。昔葬于此間,先生之琴甚善,然于古法未盡也,因授皎風雷之曲。
漢馬明生作,于兩肩作四峰。一弦清而韻清雅。
羅越黃龍漢師所作, 額有彎結,倒曲朝肩,以金玉飾徽,朱弦,珊瑚轸。龍須鳳毛,間織琴袋有龍吟虎嘯聲。制《拘安離》《清風吟》曲。
漢宋朦之作,于尾間綴蟬一對。有風雨潇散之聲。
昭美者不知誰氏所作。
李勉琴記雲:嵇康琴長三尺三寸三分,用魏中尺。一雲三尺七寸。隋志雲,魏中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厘失。古法遠矣,不可為度。
李勉琴記雲:齊東山琴三尺三寸三分,用唐尺一雲三尺三寸比,亦不當用唐尺也。
李勉琴記雲:梁千面琴長三尺九寸二 分,用鐵尺一雲三尺九寸二分。隋志雲,宋氏尺實比晉前尺一尺六分四厘。周宣帝時,達震及牛裡仁等議曰:今之鐵尺,是太祖遣尚書蘇綽所造,當時檢勘用為前周 之尺,驗其長短與宋尺将同,今勘周漢古錢,大小合宋氏渾儀尺度,舛按古錢與晉前尺合,比晉前尺長六分四厘,則不與古錢合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