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心理師》的熱播,很多争議話題也被送上了風口浪尖。需要教育的不光是孩子,還有無所适存的父母!
孩子隻是一張白紙,至于怎麼畫,畫什麼?全在于父母。與其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倒不如先教育好父母自己。
而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尤為重要。一個需要心理醫生的孩子背後,都是病态的父母。
1.尤娜的屢次輕生,其根源在于父母
尤娜本是天之驕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從小生活條件優渥,學習各方面能力都很強,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在準備高考的這一年,一切都變了!
尤娜開始走極端,偷幾塊錢的薯片,嫉妒同學小哲的優秀,通過自殘陷害小哲;為了留住父親,不惜割破自己的手;為了引起父母的重視,用自己的生命做賭注。直到被母親看到,睡夢中的尤娜扇自己耳光,她才感覺的事情的嚴重性,帶她看心理醫生。
賀頓作為資深,專業的心理師,很快便察覺到了尤娜的心思。她的自殘并不是因為校園暴力,而是她想通過這種方式,讓父母親有更多的接觸,重新能夠在一起。
可惜父母并沒有領會到尤娜的用心良苦,直到賀頓通過測試,才點醒自私的兩個人。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屢見不鮮。總說是為了孩子好,啥都不告訴孩子。其實孩子比大人有眼力,稍微的一點風吹草動,他們都會察覺到。孩子也比大人勇敢的多,知道面對,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随着孩子的成長,不能總把他們當小孩來對待。要給他們足夠多的信任和尊重,确保他們心靈的健康成長!
2.蔣靜暴飲暴食的背後是不肯放手的媽媽
蔣靜的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她們母女倆,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媽媽雖對蔣靜寄予厚望,但由于丈夫抛棄過自己。媽媽在給蔣靜創造優越成長環境的同時,又害怕被自己的女兒再一次抛棄。總是逼着女兒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把女兒禁锢在自己的建造的牢籠裡。
女兒喜歡架子鼓,但母親非逼着女兒學習鋼琴。女兒練琴練的十指流血,母親絲毫沒有心疼,而是非常的理所當然。教育女兒常常是給一個巴掌,然後再給個糖哄哄。
女兒長大了喜歡披着頭發,穿坎肩,熱褲。但媽媽不喜歡,總是讓女兒穿裙子紮馬尾。就連女兒喜歡吃零食,也隻能偷偷的吃。
女兒都三十歲了,和朋友一起去玩會兒,媽媽也要攪和,生怕女兒被别人拐跑了。媽媽的控制欲太強了,最終把女兒逼得隻能通過暴飲暴食來發洩内心的不快。最後,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通過賀頓的開解、治療,蔣靜最終走出了陰霾,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父母愛孩子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愛得太多就會成為孩子的包袱,把孩子壓得喘不過氣來。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剝奪了他的自主權利。
請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總結:父母總以為給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殊不知,愛之太過,就是害之也!
其實,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感謝閱讀,感謝關注
歡迎有想法的你,來評論區讨論
願山河無恙,你我皆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