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助力文旅産業發展

助力文旅産業發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8 14:25:12

助力文旅産業發展?清晨,打開手機的音樂播放器,用美妙的旋律開啟美好的一天;晚上,約三五好友看看電影,或是躺在家裡刷刷網劇;周末,和家人一起到郊外度假,放松心靈……文化和旅遊活動豐富着我們每個人的平凡生活,讓我們的日子有滋味、有質感、有溫度,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助力文旅産業發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助力文旅産業發展(繪就文旅産業新畫卷)1

助力文旅産業發展

清晨,打開手機的音樂播放器,用美妙的旋律開啟美好的一天;晚上,約三五好友看看電影,或是躺在家裡刷刷網劇;周末,和家人一起到郊外度假,放松心靈……文化和旅遊活動豐富着我們每個人的平凡生活,讓我們的日子有滋味、有質感、有溫度。

“這10年來,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我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繁榮發展,繪就詩和遠方新畫卷。”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饒權說。

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撐

臨近晚上9點,廣西河池巴馬瑤族自治縣壽康小區附近的城市書房還聚集着不少小讀者,13歲的黃小萌正安靜地翻閱圖書。她說,城市書房已成為她和小夥伴課外經常來打卡的地方,免費的借閱資源為她們打開了一扇扇知識的大門。

通過一本本圖書、一場場展覽、一台台節目,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廣袤的城鄉之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支撐。

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陳彬斌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文旅部門在統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上持續發力,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群衆文化獲得感不斷增強。

“10年間,通過深化改革,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不斷擴大和完善。一方面,我們通過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來推進基層文化設施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推動像城市書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這些文化設施和場所都建在老百姓的身邊,夠得着、用得上,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捷性和實效性。”陳彬斌回憶,依靠6000多個文化館、圖書館的服務設施體系,經過10年的發展,到今天已形成包括9.5萬個分館和服務點在内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眼下,全國群衆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第十九屆群星獎的評選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各地群衆通過合唱、廣場舞、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讴歌新時代的美好生活。随着人民群衆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于文化生活、文化活動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群衆參加文化活動不僅僅願意當觀衆,還願意當演員、成為創作者,群衆成為文化的真正主體。文旅部門積極推動群衆性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形成了像鄉村“村晚”、大家唱、廣場舞等一系列群衆文化活動品牌,參加人數不斷創新高,目前群衆文化團隊已經超過45萬個,比2012年增長了50%。

剛剛過去的暑期,各地旅遊市場人頭攢動,畢業旅行、親子遊、研學遊、避暑遊……人們在旅途中感受着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悠久曆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旅遊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産業。

“10年間,我們主動适應遊客旅遊消費多樣化的需求,推動旅遊景區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饒權表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數量由2012年的144家增加到2021年的306家,中高等級景區比例大幅提升;創新推出671家省級以上旅遊度假區、300多家省級以上旅遊休閑街區,形成文化旅遊、生态旅遊、康養旅遊、工業旅遊、體育旅遊、滑雪度假等各種類型的休閑産品,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多元化、個性化的休閑度假需求。

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和旅遊部産業發展司司長缪沐陽形容,這10年的文化産業發展,可謂是“日出江花紅勝火”,這10年的旅遊産業發展,可謂是“春來江水綠如藍”。

據統計,10年來,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從3.6萬家增長到6.5萬家,年營業收入從5.6萬億元增長到11.9萬億元。截至2021年年末,全國共有旅行社4.2萬家,A級景區1.4萬個,星級飯店8771家,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逐步凸顯;10年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從100處擴展至300處,廣袤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的紅色資源,正在轉化成為一個個寓教于遊的紅色景區,成為幹部群衆特别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的生動課堂。近年來,紅色旅遊接待遊客年均增長率超過11%,2019年達到14.1億人次。

文旅産業的高歌猛進,顯示了改革釋放的活力。饒權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開展“證照分離”改革等系列舉措,文化和旅遊市場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市場主體加快轉型升級,市場體系更加繁榮有序。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文化市場經營機構達19.1萬家,從業人員151.14萬人。其中,文藝表演團體1.6萬個,較2012年增長123.2%,全年演出場次達到232.5萬場,觀衆達到9.3億人次;網絡音樂市場規模達到626.9億元,是2012年的13.8倍;旅行社數量從2012年的2.5萬家增長至2021年的4.2萬家。

今年的5月19日是第12個“中國旅遊日”,除了線下的活動,線上開展的“萬名導遊帶你雲旅遊”活動透過手機鏡頭,讓祖國的大好河山與遊客們在“雲端”相聚。此前一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各地的博物館接力開啟直播等活動,讓文物觸“手”可及。如今,随着5G、大數據、AR/VR、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數字技術在文化和旅遊行業廣泛應用,“雲看展”、線上演播、網絡直播、沉浸式體驗等文旅新業态加速崛起,成為引領産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以文化産業為例,2021年,數字文化新業态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兩年平均增長20.5%,高于文化企業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

傳承文明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再次上新。這一次,它依舊沒讓人失望:酷似“燒烤架”的龜背形網格狀器、工藝複雜的頂尊蛇身銅人像……一件件國寶讓人連連稱奇。作為文博界的頂流之一,2021年三星堆博物館入館人數達146.8萬人次,較2020年增長380.7%,創曆史新高,三星堆也由此跻身四川最熱門的打卡地之一。三星堆博物館的系列文創産品受到消費者熱捧,去年的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

10年來,我國的文化遺産進一步“活起來”,“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古籍熱”蔚然成風。這背後是我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弘揚取得的非凡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前所未有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我國文物事業取得了曆史性成就。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介紹,如今,“堅持保護第一”“保護文物也是政績”“讓文物活起來”等理念深入人心。随着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傳統村落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預防性保護、系統性保護積極推進,數以萬計的館藏珍貴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搶救修複。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我國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已基本形成,全國備案博物館6183家,免費開放率達91%,年度舉辦展覽增長144%、接待觀衆數量增加119%,參觀博物館成為社會新風尚。

8月25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全國各地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共赴泉城之約。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是赓續文化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方面。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餘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王晨陽表示,非遺已成為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源泉。非遺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衆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通過開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餘家,促進了脫貧攻堅和當地的經濟發展;非遺同時還是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我國有42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位,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 (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