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圍魏救趙"的典故,圍魏救趙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圍魏救趙也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緻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那麼今天咱們來聊一聊"圍魏救趙"發生的這場戰役——桂陵之戰。
戰國時期,諸侯争霸,各國紛紛變法圖強,而當時對于各變法成功的國家,是李悝所在的魏國。魏國經過李悝的變法,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等各方面都青雲直上,遠超各國。于是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将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将中山強占了,魏将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應允,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将,直奔趙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為了自救,在公元353年,趙國開始派遣使者,到諸國求助,所到的國家有齊國和楚國,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将,孫膑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膑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孫膑認為,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國内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于是田忌采納了孫膑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糧草辎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膑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最後,龐涓被抓。 而孫膑因為在這場戰鬥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 "圍魏救趙"的戰法,也讓此戰法在後世被廣為流傳和應用。
"圍魏救趙"這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曆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同樣也讓田忌和孫膑,一個成為千古留名的大将,一個成為千古留名的軍師,相得益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