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西南的蘭渚山,風景宜人,據說當年越王勾踐曾在山上種過蘭花。蘭渚山上有一亭,名日蘭亭。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陰曆三月初三,被稱為上已日。會稽内史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統、孫綽,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獻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蘭亭,飲酒賦詩,曲水流觞,被譽為千古佳話。史載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時年九歲的王獻之等十六人拾句不成,各罰酒三杯。王羲之将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這幅作品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尊為“書聖”。
風雅如此,令後世文人贊歎豔羨,但其實,上巳節最初遠沒有這樣的風流蘊藉。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有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之說,用蘭湯以驅除邪氣。
魏晉是中國曆史上大動蕩、大混亂的時期。立于危世,命如朝露士大夫為明哲保身,逃避現實,或“晤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他們坐而論道,談玄說理,寄情山林,縱酒享樂。就連過上巳節心态也與普通人有所不同:既以當局者的身份介入其中,也借助文字以旁觀者的姿态,對風俗民情加以記述。上已節為他們提供了鮮活生邊的創作素材,反過來,魏晉名士又自然而然地影響了上已節的面貌促進了節日風俗的流傳。
最經典的例子,便是王羲之們的曲水流觞。魏晉名流的聚會,少不了酒和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衍生物。飲酒作詩要有規矩,“曲水流觞”,便是文人的規矩。
首先,需擇一處便利之地,将水從高處引來,環曲成渠,是為“曲水”。再将盛酒的酒杯“觞”浮于水面,使之從上遊順流而下,借助水流之力傳杯送盞,即是“流觞”。
“觞”這種盛酒器,通常選取材質較輕的木頭制作,橢圓、淺腹、平底。小而體輕,底部配托,可浮于水面。另外也有陶制的,兩邊有耳稱“羽觞”,亦稱“耳杯”,因體積比木杯重,玩時要放在荷葉上,使其沿流而行。
與會者列坐于河渠兩旁,待觞飄至身邊。觞在誰的面前打轉或是停下,誰就要取過一飲而盡,然後按照事先講好的規矩,或吟詩,或詠唱,以為娛樂。當然,如果飲酒之人無力應對,就得接受罰酒
據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他們曲水流觞的蘭亭,周遭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對平素便嘯歌行吟于山際水胖的名士們來說,可謂最佳的聚會地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