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陵,位于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另有努爾哈赤的後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葬于此處。天聰三年(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将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尼亞滿山遷來此處。 初建時,隻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1988年,福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陵園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南面中央為單檐歇山式正紅門三楹,拱門三道。門内參道兩側成對排列着石獅、石馬、石駝、石虎等石雕。平地盡頭,利用天然山勢修築了一百零八蹬石階,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過了石橋,正中為碑樓,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門,下為須彌座式台基,内立清聖祖玄烨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刻,記載着努爾哈赤的功績。再北的城堡式建築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樓。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進門迎面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後洞門之上設明樓,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也叫月牙城。寶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寶頂,下為埋置靈柩的地宮。福陵建築群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将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異域關内各陵的獨特風格。
陵園依山而建,南面正是正紅門。一條名曰"一眼望不斷"的神道直通山頂。神道兩側有很多石雕刻。像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虎這和關内的陵墓有些相像。過橋是108度石階,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數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征帝王對社稷的主宰。過108磴,是碑樓,碑樓後面的城堡式建築為方城,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部分。
陵寝葬三人;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遼東蘇子河流域的建州左衛,父"塔克世",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祖父"覺昌安",建州左衛都指揮。努爾哈赤10歲時,母親喜塔喇氏病故後,受繼母納喇氏虐待。他時常上山采集山貨,到撫順交易售賣。此後,他投身明朝總兵李成梁帳下,作戰勇猛、屢立戰功,18歲時與佟佳氏·哈哈納劄青成婚。經過艱苦奮戰,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新賓赫圖阿拉城建立大金國,年号"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口實起兵反明,連續占領撫順、清河等城堡。著名的"薩爾浒大戰"後,努爾哈赤先後占領開原、鐵嶺、沈陽、遼陽、北甯等地。天命十三年(1628年)3月,努爾哈赤率軍攻打甯遠,結果失敗;同年8月11日,努爾哈赤死于現今于洪區翟家鄉大埃金堡渾河水域,終年68歲;8月12日,葬于沈陽城内西北角;天聰三年,正式安葬于福陵。努爾哈赤一生有後妃14人、16子、8女。
皇後葉赫納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卒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9月27日,享世僅29歲。葉赫納拉氏父親楊吉乍,為海西葉赫部首領。葉赫部位于現今吉林省梨樹縣境内葉赫鄉。葉赫部與建州關系較好。明萬曆三十一年,楊吉砮見努爾哈赤英姿勃勃、相貌非常,又出身建州貴族,便将女兒孟古哲哲許諾努爾哈赤"堪為君配",待長成後,親自送往與君"締姻"。
孟古哲哲14歲時,努爾哈赤與孟古哲哲大宴成婚。孟古哲哲"面如滿月、豐姿妍麗",而且"器量寬宏、端重恭儉、聰穎柔順",深得努爾哈赤鐘愛。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10月25日,孟古哲哲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極"。從此,努爾哈赤對孟古哲哲的感情更加深厚。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孟古哲哲病故。努爾哈赤舉行盛大祭禮。然後将孟古哲哲葬在自家院内3年,第4年才遷葬于尼亞滿山崗,在那為她建陵,派覺爾察氏一戶看守。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孟古哲哲因此成為"皇太後"。天聰三年,皇太極在沈陽城東石咀頭山營造福陵,将太祖努爾哈赤與孟古哲哲"合葬"。
大妃烏喇納拉氏名阿巴亥,生于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出身于烏喇部貴族之家;其父滿泰,為海西烏拉部酋長。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當時年僅12歲的阿巴亥,就嫁給努爾哈赤為側福晉。
天命五年(1620年),阿巴亥升為大妃,支持家政。阿巴亥生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衮、三子多铎。努爾哈赤晚年,将鑲黃旗牛錄分給大妃阿巴亥之子所有。努爾哈赤去世後,諸王強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奈,隻好服從,于努爾哈赤去世後第二天早晨自盡,與努爾哈赤同椁而殓,葬于沈陽城内西北角。随同大妃阿巴亥一道殉葬的,還有二庶妃德因澤、阿濟根。皇太極營造福陵後,将皇後孟古哲哲、大妃阿巴亥,一道與努爾哈赤合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