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數和整百數的用法?“也”在中學文言文裡雖說隻有語氣助詞一種用法,但它卻是用得最多的一個語氣助詞一、常用在句尾,表六種語氣:(一)表判斷;(二)表解釋;(三)表陳述;(四)表疑問,反诘;(五)表感歎;(六)表祈使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在高考中,“也”雖在客觀題中考查得少,但它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虛詞,主觀題常涉及到它,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整十數和整百數的用法?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也”在中學文言文裡雖說隻有語氣助詞一種用法,但它卻是用得最多的一個語氣助詞。一、常用在句尾,表六種語氣:(一)表判斷;(二)表解釋;(三)表陳述;(四)表疑問,反诘;(五)表感歎;(六)表祈使。二、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在高考中,“也”雖在客觀題中考查得少,但它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虛詞,主觀題常涉及到它。
(一)助詞
1·常用在句尾,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含肯定)語氣,一般不譯。例如: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喜歡的。(“……也”,判斷句的典型格式)
(2)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者,……也”,判斷句的典型格式)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環繞着滁州城的都是山。(用副詞“皆”和語氣詞“也”表判斷)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我沒能及早重用您,現在遇到緊急的事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是……也”,判斷句的典型格式)
(5)此小大之辯也。(《逍遙遊》)――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此……也”,判斷句的典型格式)
2)表示解釋語氣,用在因果句中,解釋疑問,說明原因,說明結果等,可不譯。例如:
(1)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記》)――喝得很少就醉了,而年齡又最大,所以自稱叫“醉翁”。
(2)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蔺相如列傳》)――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武力,隻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個人在。
(3)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逍遙遊》)――把杯子放在那裡,就着地浮不起來了,這是由于水錢而船大。(焉,兼詞,于此。膠,動詞,粘住,這裡指着地)
3)表示陳述(含肯定、确定)語氣,用在陳述句句尾,可譯為“了”,或不譯。例如: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間。
(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不是有膽識有才能的人發怒。
(3)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曹刿論戰》)——(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4)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遊褒禅山記》)――然而力量不足的人,也不能到達。(者,代詞,相當于“……的人”)
(5)谪(zhé)戍(shù)之衆,非抗于九國之師也。(《過秦論》)――被征調去戍邊的士卒,并不比九國的軍隊強大。
(6)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我沒有看出這樣做的明智之處。
注:陳述句:述說一件事情的句子。在書面上,陳述句後面用句号或省略号。
4)表示疑問或反诘語氣,“也”前面常有疑問代詞“安”“何”等與它配合,可譯為“呢”。例如:
(1)安求其能千裡也?(《馬說》)——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裡呢?
(2)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你是被雇傭耕地的,哪會有什麼富貴呢?
(3)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
(4)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誰能夠殺滅他們全族呢?
(5)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赤壁賦》)――蘇子臉色改變,整理衣襟端坐,問客人說:“為什麼箫聲這樣悲涼呢?”
(6)孔子問焉,曰:“而來何遲也?”(《禮記·檀弓上》)——孔子問他們說:“你們怎麼回來的這樣遲?”
注:疑問句:提出問題的句子。疑問句分一般疑問句和反問句兩種,在書面上,其後用問号,反問句表強烈感情時,可用感歎号。
5)表示感歎語氣,一般要用疑問代詞,句末多用感歎号,可譯為“啊、呀”等。例如:
(1)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顔回真有賢德啊!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谏》)――您漂亮極了,俆公哪能趕上您啊!
(3)小子識(zhì)之,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下》)――你們要記住這件事,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啊!
(4)鄙賤之人,不知将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蔺相如列傳》)——(我這)見識短淺的人,不知道将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将軍,指蔺相如)
(5)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我們的君王愛好奏樂,怎麼使我們落到這樣壞的地步呀!
6)表示祈使語氣,常與“無”“不”等呼應,可譯為“吧、了”,或不譯。例如:
(1)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不足:不值得,不必)
(2)(項伯)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鴻門宴》)――(項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去,說:“不要跟着(劉邦他們)一塊送死!”
(3)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大王如果知道這個道理,那麼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4)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殽之戰》)――攻打它不能取勝,包圍它沒有後援,我們還是回去吧。
注:祈使句: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時用的句子。祈使句有命令、請求、催促、勸說等不同語氣。在書面上,語氣強烈的句子用歎号,語氣較和緩的則用句号。
2·用在句中,相當于一個逗号,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例如:
(1)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相吹也。(《北冥有魚》)——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第三個“也”,表肯定語氣)
(2)當餘之從師也,負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當年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
(3)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舒暢。
(4)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現在出來了,沒有(向項羽)告辭,對這件事該怎麼辦呢?
(5)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唉!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已經很久了!(道:這裡有風尚的意思)
(二)複音虛詞
1·也哉:語氣助詞連用,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多有感歎或反诘之意。
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禅山記》)(《遊褒禅山記》)——哪能說得完呢!(勝,盡)
學後檢測
指出下列句子中“也”的用法和意義。
(1)西伯,伯也,拘于湵裡。(05年江西卷)( )
(2)鄰之厚,君之薄也。(06年浙江卷)( )
(3)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4)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
(5)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
(6)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8)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
(9)死生,晝夜事也。( )
(10)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學後檢測參考答案
(1)表判斷;(2)表判斷語氣,可譯為“是”;(3)表陳述語氣;(4)表陳述語氣;(5)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6)表解釋語氣;(7)表感歎語氣;(8)表判斷語氣;(9)表判斷語氣;(10表陳述語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