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去年最迷惑的發糖方式,《星辰大海》的“人工降雨”絕壁占據榜首。
女主濕掉的每一根毛發,都訴說着男主動人的愛情。
觀衆确實“動”了,是胃動了想yue......這TM是啥私人癖好???
真不是水的錯。
同樣的戲碼,最近熱播韓劇《那年,我們的夏天》就找到了正确打開方式。
......雖然它更迷惑。
分手五年後第一次見面,男主就往女主臉上一通滋水。
哈喽?此刻正常人類的反應,不該是視而不見或假裝禮貌問好嗎?
偏偏這大型迷惑現場,讓很多人嗑到心痛。
開播即沖上豆瓣9.1,播了十集還能穩住高分。
#一份破鏡重圓的老套愛情,
憑什麼讓嗑學家們嗑生嗑死?#
這部劇的豆瓣讨論區實在火熱......每天都有人上演“發瘋文學”。
嗑到糖了瘋一波,撿到玻璃渣了瘋一波,男女主真人同框了,又瘋一波。
已經到了CP不結婚真的很難收場的地步。
事實證明,當一部劇以對的方式打開愛情,它就能紊亂觀衆的中樞神經系統(不是)。
故事要從十年前的一個夏天說起。
男主崔雄(崔宇植 飾),全校倒數第一的差生;
女主國延秀(金多美 飾),她的學生時代就如她名字的韓語諧音“國英數”,成績常年領跑。
因為一部搞事情的紀錄片
《全校第一與倒數第一的機智校園生活》。
(申PD:哈喽?你禮貌嗎?)
風牛馬不相及的兩段平行人生,有了再也扯不清的聯結。
和那些抓馬的韓偶不太一樣。
倆人愛情絕不是關不上閥門的噴泉,打一見面就抑制不住地噴湧、迸發。
他們對彼此的第一印象别說“有好感”了,連“還行”也談不上。
在男主眼裡,女主像随時準備和人打架的“公雞”。
是個切勿靠近的高智商、低情商怪物。
在女主眼裡,男主看上去腦子太不好使,壓根入不了她學霸的眼。
完全是不打算看第二眼的......路人。
插播一句,崔宇植和金多美之前合作的電影《魔女》,裡面的角色就是對互相傷害的冤家。
《魔女》裡倆人沒有愛情卻“殺”出CP感,這次總算如了CP粉的願。
好,回到這部新作裡。
或許是因為紀錄片日對夜對的磨合。
又或許,還有夏日空氣裡戀愛酸臭氣的催化作用。
紀錄片拍攝結束那天,糊裡糊塗地,倆人擦出了愛的火花。
在女主視角下,明明對方脫外套給自己擋雨的樣子還像個慫包。
一點也不帥氣。
在男主視角下。
明明那個低情商的怪物依然不解風情,讓鼓起勇氣踏出一步的自己當場社死。
但就像生活裡愛情出場的常見模樣。
因為見過對方不為人知的一面,于是恰當時機恰如其分的一次眼神碰撞,就把微妙的氣氛點燃。
明明看上去什麼都沒變,卻瞬間什麼都變了。
又如生活裡所有戀人都會經曆的,他們熱戀,他們耳鬓厮磨,他們吵架......
直到在一起五年後的某天。
兩段原本平行卻交集的人生,終于在和現實觸礁後,要往不同的方向走去。
他們為愛情畫下句點,不再聯絡。
藏在句點後那些愛過的痕迹、未能說出口的遺憾。
便是《那年,我們的夏天》故事的血與肉。
為什麼有的劇滋水讓人胃動,有的劇滋水卻讓人心痛?
一個套路化,迷信水花必然帶來浪漫;
另一個,去掉“迷信”,下了功夫去鋪設細節。
愛情絕不是形式能堆砌出來的,而在于每分每秒的細節裡。
這,才能讓閱CP無數的嗑學家上頭。
這個在大衆看來迷惑的行為,其實正是倆人的“甜蜜暗号”。
熱戀時,男主曾立過幼稚的flag:
如果分手,再見面他一定會撒水、撒鹽,把女主轟走。
那時的女主,就像許多在愛裡沒有安全感的女孩紙,整天假設“如果”:
如果我病死掉怎麼辦?如果畢業後我們異地怎麼辦?
如果我抛棄你怎麼辦?如果我們分手怎麼辦?
無非是想得到一個回答:我愛你。
好巧不巧,男主正是那種再深愛也說不出口的鋼鐵直男。
換作平常,他會面露難色,接着内心甜蜜地嘀咕:
真不明白她怎麼就愛用“如果”來折磨我
嗐呀,明明我的表情已經回答了嘛
直到女主用分手來作假設,他才醒過神來,認真立下那個flag。
那副認真的幼稚模樣,無非是因為太愛對方。
他完全沒有預設、也無法接受可能會失去女主這件事。
所以當“如果”真的發生......
分手後,彼此不見的五年間,他把滋水的動作練習了50多遍。
因為,朝思暮想都想再見一次。
所以,當念念不忘得到回響。
他就像條件反射般,隻記得把排練過的流程正式演出一遍:
回屋拿噴壺,對準女主的臉,開噴。
末了,還不忘補上撒鹽:
阿西吧,真是個幼稚得讓人又恨又愛的男孩紙。
話說回來。
這便是《那年,我們的夏天》構築故事血肉的方式,也是它撒糖的方式:
用生活裡的習慣性動作,來比喻男女主從未擱淺的愛情。
男主嘴硬說早就不愛了。
多年來他畫筆下勾勒的建築物,卻是和女主曾留下過回憶的地方。
還能像背誦滿分作文一樣,順溜說出讨厭女主的十個理由。
女主半斤八兩。
明明受了甲方委屈,自己已經慣了忍氣吞聲。
但換作被輕視的是男主,她依然像曾經那樣,第一個站出來為對方出頭。
不在乎了,才是真的不愛。
而讨厭、記恨、埋怨……說到底還是沒放下。
盡管分手後,彼此已經成長為更成熟的人。
可對方的生活習慣和個性,卻還頑固地在自己身上留有痕迹。
喝啤酒,同樣的姿勢和神情
各自出門買菜,卻同樣風格的打扮
對人撒潑,同樣不知所雲地亂說一通
所有細微的相似堆疊起來,是再嘴硬也無法辯駁的事實:
他們早就把對對方的情感刻入身體,成為不自覺的肌肉記憶。
和吃喝拉撒一樣日常。
因為日常,身處其中的當事人看不清真相。
他們愛對方的程度,旁觀的人卻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有愛,就夠了嗎?
分手,是女主提出的。
不愛了嗎?才不。
男主發瘋一樣堕落,又終于走出低迷,把日子過得有點人樣的五年。
也是女主費了老大勁,才能看上去若無其事的五年。
那何必分手?
她在現實面前選擇了面包,是因為
她比男主更早一步走出學生時代的幼稚,看見了彼此錯位的人生。
其實那部搞事情的紀錄片,也不單單搞事情。
打一開始,就為他們的未來寫下注腳。
一個因為成長的缺憾,要強不能輸。
生活給予她的條件,隻允許她活在最現實的世界裡。
一個被愛滋養長大,很早就學會灑脫看待名利。
他有資本,去實踐他的理想主義。
不同方向的人生追求,遲早會将他們分散,就算女主沒有強逼自己做選擇。
但比起這,更具殺傷力的可能是他們錯位的愛情。
和人生恰恰相反。
性格的兩極,卻造成他們在愛裡對調的錯位。
分手那晚倆人不在一個頻道上的反應,就很顯然了。
在男主視角下,他是女主在每一次做取舍時,會首先抛下的那個......
無足輕重的人。
而對方以為無比輕易的一次取舍。
在女主視角下,卻是生生從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塊血肉。
不是,因為我能抛棄的
隻有你一個
就像倆人熱戀時。
一方不停假設“如果”,一方無法給出讓對方滿意的答複。
生活裡要強的女主,在愛裡
是讀不懂表情、隻能從赤裸的“我愛你”中感受到被愛的脆弱女孩。
生活裡灑脫的男主,在愛裡
是心口不一、到了關鍵時刻就拘泥的擰巴男孩。
他們明明那麼相愛,卻始終無法确認對方的愛情。
這才是愛裡最緻命的一刀。
時間撥到當下,倆人當年的期許都如了願。
一個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當上廣告公司主管;
一個過着惬意的佛系人生,成為隐姓埋名的插畫家。
搞事情的紀錄片意外在網絡爆紅,搞事情的電視台打算拍攝續集。
這個意外,恰好給了想靠近彼此的倆人一個下台階的機會。
那,成長為更好大人的他們,在愛裡成長了嗎?
很遺憾,答案是“并沒有”。
愛的“請回答”,在他們錯位的關系裡,依然很難尋摸。
但這個遺憾,恰好是肉叔認為《那年,我們的夏天》的出彩之處。
年少輕狂的時候,是出身和性格讓倆人錯位。
成熟之後,愛情被扔進現實的泥潭裡。
隻能一邊妥協,一邊生長。
它沒有臆想完美的愛情,也沒有把主角塑造成唯愛不可的戀愛腦。
劇裡兩部相隔十年的紀錄片,恰好讓我們看到:
人在愛情裡的複雜性。
我們都渴望在對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但往往,生活本身的戲劇性就在于
愛情它不是等式。
我們很有可能是在對/錯的時間、遇上對/錯的人。
這些錯位的組合,帶來苦澀的滋味。
卻也正是它們,綻放了我們生命的層次和色彩。
今日打工人:假章刻制中心科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