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産力落後,人類文明尚處于較低水平的時期,遠古人民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于是産生了自然崇拜和神明崇拜。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各種神話人物出現了,他們是古代人民對超自然及虛拟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故事中的人物。
在我國的史書典籍中記載了許多神話人物,其中有創世神、上古四方天帝與各種輔神等。自盤古開天地以來,萬物始生。而後燧人取火,點亮人間。在衆多創世神當中,伏羲和女娲的神話故事,最為古今的人們所傳頌。
在中國上古神話當中,伏羲與女娲皆為創世神明。根據《山海經·大荒西經》的記載:“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在《太平禦覽》中也曾有過關于伏羲的記載:“大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兩位神明皆為中華人文的始祖,相傳人類就是由伏羲與女娲相婚而産生。
而根據史書的描述,伏羲與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伏羲女娲圖,則更為具體地表現了這一點。事實上,在很多的古代墓葬、石像壁畫當中,都出現了過伏羲女娲的圖像,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這又是為何呢?
在古代時期,人們會把人以及動植物等自然物當作圖騰,而龍圖騰一直以來被當作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成為了一種民族标志。但根據現代科學的看法,中國神話中的龍,并不是真實存在的生物,那麼龍圖騰從何而來呢?
其中存在着一種說法,那就是龍圖騰是由蛇圖騰演變而來。因此,伏羲女娲等上古神明的人首蛇身的形象,可能是由圖騰崇拜而産生。然而,為何這裡的圖騰崇拜并不完整呢?出現了人首蛇身這樣的形象?這就說明在這背後可能存在另外的原因。
能夠作為壁畫、石像為後世人們所崇拜,并保存下來,足以說明伏羲女娲在中國古代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而人們對于他們形象的描述,也都是代代相傳。因此要弄清這一點,就需要知道人首蛇身形象出現的根源。
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還有這樣的一句話:“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在這裡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女娲之腸”,何為女娲之腸?為何女娲的腸能夠化為十位神明呢?
在如今的醫療科學當中,腸是人類的消化器官,然而在古代,腸還有更加特殊的含義。在遠古時期,人類對自己的生理結構知之甚少,而慢慢地,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認識到了各種器官,而一些特殊的器官也受到了重視甚至崇敬。
在人體生理學知識極其匮乏的古代,人們認為體内的腸,形似女性的卵巢和輸卵管,認為腸就是生殖器官的一種。因此古代就有“千金不及過腸子”的說法,過腸子即為親生。因此在以生殖崇拜為主的母系社會時代,女娲倍受人們尊崇。
在作為圖騰崇拜的時候,人們希望表達出腸子在生殖繁育後代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将其作為圖畫又顯得不妥,因此将腸子用蛇形來表示,所以出現了人首蛇身的形象。而同樣地,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也被描述成了人首蛇身的形象。所以就出現了一種說法,圖騰上人首蛇身圖中蛇身的部分,可能不是蛇,而是一種特殊的器官,也就是古人理解下的生殖器官。
然而這也隻是一種探索的說法,圖騰崇拜是人類社會當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同樣也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對它的研究與解讀,能夠對本民族的曆史、人文風俗、共同心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對此,你怎麼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