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在孟轲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衆”三十天滅亡燕國。由此,在秦國消滅燕國,一統天下之前,燕國已經被齊國滅亡過一次了。當然,衆所周知,雖然被齊國消滅,但是,燕國卻在之後成功複國了。并且,複國之後的燕國,也将齊國視為生死大敵。
為此,在齊國消滅宋國之後,燕昭王派遣樂毅率領大軍,并聯合秦國、魏國、韓國、趙國發起了五國伐齊。通過五國伐齊,齊國遭到重創,雖然有田單成功複國,卻還是走向了衰落,乃至于在戰國後期失去了存在感。值得注意的是,在五國伐齊後,被齊國消滅的宋國,卻沒能成功複國。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中期,齊國消滅燕國、宋國後,為何之後燕國能複國,宋國卻沒能複國呢?
一
首先,齊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齊國乘燕國内亂,派匡章率兵十萬,從渤海進發,進攻燕國,不到2個月的時間,齊國就消滅了燕國。齊國前286年,宋國發生内亂,齊舉兵滅宋。宋康王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溫縣),也即宋國滅亡于公元前286年。同樣是被齊國消滅,燕國最終成功複國,而宋國卻沒能複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燕國之所以能成功複國,離不開秦國和趙國的幫助。公元前312年,趙國擁立在韓國為人質的公子職,并以兵護送至燕國,燕國相國子之死後兩年,燕國人共同擁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并且,根據《戰國策》的記載,燕昭王的母親易王後,是秦惠文王的女兒,也即燕國和秦國之間存在聯姻的關系。為此,不僅趙武靈王出兵護送公子職回國即位,秦惠文王更是直接出兵進攻在燕國的齊軍,這促使齊國選擇從燕國撤退。
二
進一步來說,秦國和趙國所以幫助燕國複國,原因非常簡單,自然是不希望齊國過分強大。并且,幫助燕國複國後,等于是給齊國樹立了一個敵人,從而起到牽制齊國的作用。另一方面,就宋國來說,于公元前286年被齊國吞并。兩年後,也即公元前284年,五國伐齊讓齊國差一點徹底滅亡。可是,在五國伐齊後,卻沒有哪一個諸侯國幫助宋國滅亡。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宋國複國的話,會損害到魏國、楚國、秦國這三國的利益。
《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中記載:“王偃立四十七年,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
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魏國、楚國一起讨伐宋國,在消滅宋國後,齊國、魏國、楚國是三分其地。因此,雖然五國伐齊後,齊國虛弱不堪,但是,想要恢複宋國的話,還需要獲得魏國和楚國的同意。
三
同時,除了魏國和楚國,秦國在出兵參加五國伐齊的時候,趁機攻占了宋國的疆域。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秦國丞相魏冉假秦國的武力專注于攻齊,奪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為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雖然不是宋國的都城,卻是宋國乃至于戰國時期最繁華的城池之一。
對此,有着“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的陶邑,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間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馬遷将其贊譽為“天下之中”。因此,在五國伐齊後,原先宋國的疆域,基本上被魏國、楚國、秦國這三個大國分别占據了。那麼,非常明顯的是,一旦宋國複國的話,意味着魏國、楚國、秦國都需要歸還自己攻占的宋國疆域,這無疑是在三個大國面前虎口奪食。
四
最後,進一步來說,在五國伐齊後,齊國雖然複國,卻沒有了什麼話語權。至于韓國和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相對弱小的諸侯國,加上和宋國沒有什麼結盟的關系,自然不會提出宋國複國的主張。而就趙國這一諸侯國,雖然恢複宋國有助于牽制魏國、齊國等周邊的諸侯國,從而減輕趙國的壓力。但是,為了一個宋國,而得罪魏國、楚國、秦國這三個大國,顯然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除此之外,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燕國主要今京津、河北、遼甯等地,這在春秋戰國時期,無疑是遠離中原地區的疆域,雖然齊國消滅了燕國,但是,齊國沒有長期占據燕國疆域的強烈動機,這也是因為燕國百姓抵觸、秦趙兩國施壓之後,齊國就撤出燕國的重要原因。與此相對應的是,就位于今山東、河南、安徽一帶的宋國,皆膏腴之地,尤其是在戰國時期,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濟水北岸的陶丘,獲水和泗水交彙處的彭城,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因此,不僅齊國觊觎宋國已經很長時間了,旁邊的魏國、楚國,也對宋國虎視眈眈了,乃至于隔着三晉的秦國,都要搶占宋國的陶邑。
從這一角度來看,宋國的地理位置和價值,促使其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一盤美味佳肴,大家都希望從中分一杯羹。而在五國伐齊後,成功搶占宋國疆域的魏國、楚國、秦國,無疑不會允許宋國成功複國。至于地處相對偏遠之地的燕國,則沒有宋國這樣引起天下諸侯的觊觎,所以,在齊國消滅燕國後,秦趙願意幫助燕國複國,而不是趁機來瓜分燕國,并通過幫助燕國複國來削弱齊國這一強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