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教育知識?教育與教育學一、教育概述,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公共基礎教育知識?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教育與教育學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2. 教育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
3. 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4. 家庭教育的特點:先導性,感染性,權威性,針對性,終身性
5. 社會教育的特點:開放性,群衆性,多樣性,補償性,融合性
6.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是直接的教育者,再整個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再教育活動中,處于主體地位。
7. 學校教育的特點:職能的專門性,組織的嚴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統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穩定性。
二、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1、原始社會教育的特征:非獨立性,自發性,全民性,廣泛性,無等級性和無階級性,原始性。
2、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
3、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公共性,生産性,科學性,未來性,國際性,終身性,革命性。
4、“以吏為師,以法為教”“以僧為師,以吏為師”是古埃及的教育主張。
三、教育學的産生和發展
1、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2、孔子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什麼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以“仁”為核心;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式教學)。
3、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荀子以五經為教育内容,其中《禮》為重點,是其教育理論的核心。
5、墨子三标準“博乎道術,辯乎言談,厚乎德行”,知識技能的要求,思維辯論的要求,奧的要求。
6、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講究辯證法。
7、《學記》人類曆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成文戰國末期。
8、“不陵節而施”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9、“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體現了啟發式教育思想。
10、蘇格拉底教學法,亦稱“産婆術”,為啟發式教學奠定了基礎。
11、柏拉圖著作《理想國》;“寓學習于遊戲”的最早提倡者。
12、亞裡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哲學家,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則,首次系統的闡述了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
13、昆體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班級授課制的萌芽。
14、《雄辯術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教法的著作,“歐洲古代教育理論發展最高成就”。
15、1632年《大教學論》是教育學開始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标志。
16、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7、誇美紐斯主張“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著作《世界圖解》。
18、班級授課制是誇美紐斯對近代教育學最大的貢獻之一。
19、盧梭著作《愛彌兒》,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自然教育主張,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本性。
20、康德《教育論》,把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裡講授的第一人。
21、裴斯泰洛奇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号的教育家。著作《林哈德與葛笃德》。
22、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話》,主張“白闆說”,認為人的發展完全是由教育決定的。“紳士教育”,認為紳士教育在家庭中實施。
23、赫爾巴特,近代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現代教育學之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24、1806年《普通教育學》标志着規範教育學的建立,也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25、赫爾巴特的一原則:教育性教學原則;二理論基礎:心理學和倫理學;三中心:教師,教材,課堂;四階段:清楚(明了),聯合(想象),系統,方法。
26、杜威著作1916年《民主主義與教育》。
27、杜威新三中心:兒童,經驗,活動。
28、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實用主義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校的特質。
29、凱洛夫的《教育學》是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30、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31、布魯納是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過程》。
32、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智力發展的階段劃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誇美紐斯(教育學之父)
《大教學論》(1632年)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标志
1.教學原則:教育适應自然(根本性指導原則)
2.教學制度: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方法和實施内容
3.教學思想: “泛智”教育,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的仁
4.教學内容:規定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
5.教學方法:提出并論證了直觀性、系統性、量力性、鞏固性和自覺性。
6、教育目的:(終極目的)宗教目的—永生;(直接目的)現實目的—學問、德性,虔信的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的民主咋實現,三無目的改經驗)
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進步教育代表人物,現代教育學派代表人)
《民主主義與教育》
1.三中心論:兒童,經驗,活動中心
2.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教育思想的基礎和核心)(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
3.學校即社會
4.從做中學
5.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境;确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
四、教育的功能
1、教育功能指人類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産生的影響和作用。
2、影響教育功能發揮的因素一般包括:個人認識,社會宣傳導向,家庭父母素質,就業趨勢。
3、人的發展可分為:生理發展,心理發展,社會發展。
4、教育的個體功能是教育的社會功能衍生的前提和基礎;教育的社會功能對教育的個體功能發揮具有制約作用。
5、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6、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指教育通過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引導人的社會化,影響人的社會實踐,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與變革。
7、人力資本通過投資而形成,在社會生産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高。
8、影響教育社會功能發揮的因素:生産力、政治經濟制度、科學技術、文化、人口。
五、教育的目的
1、教育目的是對教育活動所要培養的人的個體素質的總的預期與設想,是對社會曆史活動的主體的個體素質的規定。
2、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育方針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務方向、教育目的和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
4、聯合國提出的教育目的: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5、教育目的的功能:導向功能、調控功能、評價功能。
6、個人本位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代表人物盧梭、羅傑斯。
7、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成員。代表人物柏拉圖、孔德等。
8、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反映了我國教育的基本使命。
9、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我國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六、教師與學生
1、廣義的教師指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别人的人;狹義的教師指在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宮縮的專門人員。
2、1994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确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
3、教師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
4、教師勞動的創造性表現在因材施教上。
5、“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體現了教師勞動的長期性。
6、師德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7、教師的成長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8、微格教學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時間内(5-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并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程錄像,課後再進行分析。
9、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 反思=成長。
10、學生具有可塑性、依賴性、向師性。
11、“學生中心論”代表人物法國盧梭和美國杜威。
12、“教師中心論”代表人物德國赫爾巴特和蘇聯凱洛夫。
13、以直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标的教育關系是學校師生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14、教師的素養是影響師生關系的核心因素。
七、課程
1、朱熹在《朱子全書 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寬着期限,緊着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這裡的課程指功課及其進程。
2、西方,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3、美國杜威提出課程,即學生的學習經驗。
4、課程是對育人目标、教學内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實施過程的總和。
5、功利主義教育家斯賓塞1885年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是課程問題明确化的開端。
6、1902年杜威《兒童與課程》是影響深遠的、現代課程理論的開創性的著作。
7、1918年博比特《課程》,被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論專著。
8、1949年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視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
9、泰勒明确課程編制的四步驟:确定目标,選擇經驗,組織實施,評價結果。
10、知識中心主義課程論又稱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物斯賓塞、赫爾巴特、布魯納,主張學校教育以學科分類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根本規律和相應的技能為目标。
11、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又稱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
12、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主要包括經驗主義課程論(杜威)和存在主義課程論(奈勒)。
13、杜威學校四大直接經驗課程:手工制作類;語言社交類;研究探索類;藝術類。
14、布魯納提出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的課程理論,主張教學内容應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
15、形式教育論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代表人物洛克。在教育上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二是發展學生的智力。
16、實質教育論從功利主義出發,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傳授實用性知識,智力發展并不重要。代表人物斯賓塞。
17、學科課程是最古老、使用範圍最廣的課程類型。中國古代的六藝,西方古代的七藝是最早形态的學科課程。
18、課程目标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是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達到的預期結果。
19、課程内容是課程的核心要素,是根據課程目标從人類的經驗體系中選擇出來的,并按照一定的學科邏輯序列和兒童心理發展需求組織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
20、泰勒明确提出課程編排的連續性、順序性和整合性。
21、布魯納提出螺旋式編排教學内容的主張。
22、加涅提出直線式編排教學内容的主張。
23、知識、社會、兒童是影響學校課程開發的三大因素。
24、學校課程主要表現為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标準和教材三種物化形式。
25、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标的基本途徑。
26、目标評價模式是以目标為中心而展開,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27、CIPP是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
28、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成分。
29、新課改的目标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态度與價值觀。
30、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八、課堂教學
1、教學是教育目的規範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2、教學理論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之,是一門理論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
3、哲學取向的教學理論源于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知識即道德”。
4、提出認知教學理論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奧蘇貝爾,影響較大的是布魯納的認知結構教學理論。
5、布魯納倡導發現教學方法。
6、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主張最好的教育,目标應該是“充分發揮作用的人,自我發現的人和形成自我實現的人”。
7、構建主義是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當代的發展,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認為教學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她們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8、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學生和其所學知識之間的矛盾。具體體現在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
9、孔子的教學過程思想“學、思、行”,是我國最早以學為主的教學過程思想。
10、《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步學習法。
11、赫爾巴特基于“統覺團”原理,将教學過程劃分為“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但忽視了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揮。
12、杜威“從做中學”的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和結論。
13、凱洛夫《教育學》中提出感知、理解、鞏固、運用四階段。
14、傳授—接受教學中的過程: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中心環節)—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技能和技巧。
15、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16、赫爾巴特的“我想不到任何無教育的教學”,說明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17、教學直觀性原則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
18、程序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學模式都是在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基礎上建立的。
19、範例教學理論由瓦根舍因(德國)提出。
20、發現教學模式倡導者布魯納,認為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态度或方法便是“發現”。
21、掌握學習模式是美國布魯納創立的。就是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學為基礎,輔以經常、及時的反饋。
22、翻轉課堂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再上課前完成對新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
23、微課指按照新課程标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内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
24、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是訓練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25、跨越式教學适合語文學科。
26、講述法可分為講述、講解和講演三種方式。
27、談話法也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28、談話法分為複習談話和啟發談話。
29、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以現代化視聽手段,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30、演示法分為四大類:實物,标本,模型,圖片的演示;圖标,示意圖,地圖的演示;實驗演示;幻燈,電影,錄像的演示。演示法體現了直觀性、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31、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欣賞教學法(自然的欣賞、人生的欣賞和藝術的欣賞)和情境教學法。
32、古代的教學組織形式大都采用個别教學制。
33、我國班級授課制,始于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
34、教學工作的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中心環節),課外作業的布置,指導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35、布盧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類系統中将教學目标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
36、認知領域教學目标包括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
37、情感領域教學目标包括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和個性化。
38、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九、學校德育
1、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的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2、狹義的德育指學校德育,即教育者早特定的時空内對青少年學生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影響。
3、學校教育就是教師有目的的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
4、在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因素中,德育居于主導地位。
5、享用功能是德育個體功能的最高境界。
6、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着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7、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
8、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主體,也是德育的客體。
9、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的水平之間的矛盾。
10、知即道德認識(包括道德觀念、新年和評價能力);情即指道德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愛憎好惡的主觀态度;意是道德意志,是調節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行指道德行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壞的根本标志。
11、沒有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
12、馬克思主義德育是以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為理論基礎的。
13、疏導原則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
十、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
1、班級是學生集體的基層組織,是學校進行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
2、班級組織是由學生組成的正式組織,旨在實現班級組織的公共目标。
3、非正式組織是源于班級組織的個人屬性層面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再共同的學習和生活中基于成員間的需求、能力、特點的不同,從個人的好感出發而自然形成的。
4、學生的非正式組織分為積極性、娛樂型、消極型、破壞型。
5、超過50人的班級規模組織使學生受到教師直接指導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級組織的管理。
6、班級發育過程的三個階段:松散的前班集體階段(班級中出現小群體);班集體的形成階段(班級中出現積極分子和班級骨幹);班集體的成熟階段(班級高度的凝聚力,集體榮譽感)。
7、班級教育和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把班級的教育工作和對班級的管理工作辯證的統一起來。
8、班級管理的模式: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9、課堂心理氛圍管理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
10、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校辦學思想的貫徹者,是學校中全面負責一個班學習、思想、生活等工作的教師,也是一個班中全體任課教師教學、教育工作的協調者。
11、我國班主任的曆史沿革:古代:師儒訓導制—1862年京師同文館 級任制—1938年導師制—1952年 班主任制。
12、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3、組織主題班會的四階段:确定主題—精心準備—具體實施—效果深化。
14、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
15、班主任由學校從班級任課教師中選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