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是一種呆萌的動物,看起來腿很短的樣子。但其實企鵝腿并不短,作為一種鳥類,它們和其它的鳥類一樣,下肢骨比較粗長。企鵝短腿的形象其實是由于環境作用導緻的,在寒冷的南極若是露着兩條大長腿,企鵝的體溫很容易降低,不利于企鵝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或者下海捕魚。漸漸地企鵝的腿就像人蹲着一樣,膝蓋朝前縮進羽毛中,有利于保存體溫。
所以我們看企鵝走動時搖搖晃晃的,就跟人蹲着走路一樣。曾經有一名漫畫家腦洞大開繪畫了一些未來人類複原現代動物的想象圖,比如河馬這種動物的牙齒全部位于嘴巴中,而這名漫畫家複原的圖中,河馬卻像野豬一樣長着猙獰外露的長牙。而企鵝這種動物骨骼結構特殊,有着鳥類的叉骨特征,而且兩腿并不短,如果隻有企鵝的骨架,人類能否還原企鵝的真實面貌,會不會将企鵝複原成大長腿呢?
其實這個問題隻是完全外行的猜想,認為古生物複原會由于個人情感因素,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因而造成對生物外貌複原的錯誤。然而在真正的古生物複原中,除了化石固有的缺陷,比如化石的殘缺不全等因素,有時候會出錯(這個可以随着新化石的發現而随時更改),多數時候複原古生物需要結合系統發生學、解剖學等學科知識,基本上複原需要做到有理有據,即便是想象也要根據生存環境、系統發生學而來,而不是随意想象。
解剖學方面在于分析生物的生理構造,這方面沒有多少自由發揮的空間。拿人類來說,為啥我們的大腿要比胳膊粗,原因就在于大腿要支撐整個身體,因此大腿骨粗長、骨密質厚、肌群發達,粗大的肌肉都需要更為明顯粗糙的粗隆等作為骨頭的結合部位,光是膝蓋部位就有數跟肌腱,它們都有相應的結合點位。于是基于解剖學,就算再離譜也不會将人的大腿複原成棍子一樣細,那樣就失去了運動的條件。
結構決定功能,而功能也使結構有相應的适應性。在河馬的複原中,河馬的牙齒能夠提供更多的信息,這類動物的臼齒在年幼時稍微粗糙,在成年後卻越來越光滑,是由于口腔内組織的摩擦導緻的,而如果牙齒外露,會受到外界更為粗糙的物質的摩擦,臼齒表層就容易受到磨損,和河馬牙齒比較光滑這一點不同。所以河馬的牙齒需要被嘴巴包裹着,而不是像野豬一樣暴露在嘴巴外。
在系統發生學方面,有一定的推測成份,但是也差不離。系統發生學是研究生物演化譜系的學科,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物種分類就是依靠系統發生學來确定的,哺乳動物都是胎生、有哺乳的習性、生理結構也大緻相似。在找到一具生物遺骸的時候,可以從系統發生學的角度找到它的親緣物種,然後根據親緣物種的形象來推測化石生前的形象。然而這反過來還是需要生理學、解剖學的知識。
比如鲸魚的骨骼特征和它的外形差異也很大,鲸魚的上下颌是尖的,但是從鲸魚的外表來看,鲸魚的腦袋卻是鈍圓的,似乎不符合骨骼的特征,但是要考慮到鲸魚體型的龐大,若是頸部沒有發達的肌肉,它們将很難維持腦部的活動,所以鲸魚的腦袋和身體的連接是粗細差不多的脖子;從系統發生學的角度,鲸魚和現代的河馬有親緣關系,河馬的鼻孔就位于比較靠上的位置,這利于河馬隐藏在水中的時候呼吸,鲸魚更進一步呼吸孔位于腦袋頂端。
在企鵝的複原中,可以從胸骨、上下颌等骨骼結構知道它是鳥類動物,而鳥類一般有較長的腿,企鵝的腿也不例外,其實日常所見的企鵝的腿隻有1/3露在外邊,但是真正複原的時候還需要考慮企鵝生存的環境。根據企鵝的骨骼、運動生理等特征,可以大概确定企鵝的肌肉類型、厚度、粗壯程度等,然後根據環境特征,企鵝需要較厚的脂肪層和羽毛來保暖,類似于很多陸地上的鳥龍類,當羽毛長的時候腿看起來就短了。
而複原的時候也很難将企鵝複原為外觀看起來腿就很長的動物,因為南極極為寒冷,如果企鵝的腿像其它鳥類一樣沒有多少羽毛且暴露在體表之外,企鵝将難以控制身體熱量的消耗,而适應寒冷,使企鵝需要較厚的毛發和脂肪層。這樣複原下來,企鵝的腿就被遮住了,整體形象也不會像鳥一樣,有較細的頸部,因為羽毛和脂肪的堆疊會使它們看起來更圓一些。總之,生物複原結合了多學科知識,沒有多少憑空發揮想象的空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