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心理”于近日發布《2021-2022大衆心理健康洞察報告》。當中顯示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領域重要主題之一,在諸多人際關系的困擾中,人際關系敏感成為出鏡率最高的問題,占34.82%。
其次是社交恐懼/回避占26.52%,關系建立困難占24.92%,再其次是讨好型人格和人際邊界困擾。
一、具體表現
不知你在生活中是否如此:
如果有的話,或多或少是對人際關系有些敏感。
二、個人例子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性一個最特别的弱點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亦如薩特所說的,“他人即地獄”。我們無處不在活在他人的眼光中,又如何在充斥着輿論、評價、道德束縛、自我異化的環境中獨善其身,這是一個很需要深究的問題。
對于人際關系敏感的人來說,他們需要在自我與外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才能避免别讓自己活得那麼累,别因内耗過高而間歇性、表演性快樂,持續性、習慣性低落。
以我為例子吧,北漂第一年我是過得很落魄的,在朋友圈上看到同齡人過得光鮮亮麗,内心會有巨大的落差感。當時就把幾乎所有人都屏蔽掉了,隻留下幾個重要的人。但久而久之,還是會忍不住點開不同人的朋友圈逐一翻看,落差感并不會因為自己做出屏蔽這個動作而消失,反而會不斷心癢癢、手賤地去驗證這種落差感。
過了一段時間後,我覺得自己心态好一點了,又把很多人朋友圈給開放了。和朋友說起這件事,他們漫不經心回應道,有這事嗎,我都不知道。所以我才明白,自己所謂的糾結輾轉,在别人看來是不值一提的。
三、形成的原因
對于人際關系過于敏感的狀态,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你的過去。比如童年時期父母的過度保護,沒有讓孩子形成足夠的鈍感力,所以面對人際交往容易敏感,焦慮;
以及在以往經曆中有過被冷落、被束縛、被壓抑的挫敗感。比如做錯了事很慌張,很需要被别人安慰,但得到的反饋卻是做錯了需要承擔,需要安慰是軟弱的表現。這樣的反饋會讓我們覺得我們有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不被允許的,意味着“我不行”,這形成了一種心理條件反射,導緻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會不斷壓抑自己,為了迎合外部環境,而神經兮兮,慌裡慌張。
這讓我想起經典導演希區柯克,他創作的很多電影都會有一個慣用的人物原型:無辜的人。即主人公會平白無故陷入一種困境,遭到追殺或者被污蔑等等。這很大程度上和他的童年經曆有關。
希區柯克的父親是虔誠的天主教教徒,對自己的孩子很嚴苛。有一次希區柯克因為做錯什麼事,被他父親抓進派出所裡,在小黑屋裡幽閉了十分鐘,這給他留下終生難以磨滅的陰影。小時候的希區柯克不懂得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之後的創作都嘗試着把這樣的困惑與不解表達出來,這已是他的心結。
心理學當中,有個概念叫“瀑布效應”,指的是别人随便說出的一句話,卻在聽者心中掀起巨大的漣漪。或者是别人一個小小的舉動,造成你的不安、憤怒等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
這從另一個層面,解釋了對于人際關系敏感的人的心理狀态。從心理上到行動上,也會導緻這一類人容易做出比較過激的反應,在人際關系中處于比較被動、消極的狀态,容易曲解他人的意圖、行為乃至善意,并且不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甚至會直接回避社交,因為自身缺乏自信,因為感覺自己處理不好,就不想處理了。
四、如何讓自己更好
對人際關系敏感,盡管會活得傷痕累累,時刻讓自己處于一種“盡管也沒做什麼,但就是很累”的狀态,但這種狀态并不是隻有壞處,沒有好處的。相反,它會賦予我們另一種和别人不一樣的特質。
有時候,那些讓你痛苦、不斷折磨你的東西,恰好是你的武器。
比如,人際敏感者擁有很強的情感捕捉能力以及共情能力,這讓他們在藝術創作方面獨具天賦。曆史上很多文學家、藝術家都是有類似的特征。
又比如,因為特别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相反能很好地掌握在社交場合中的分寸感。恰恰是因為敏感,所以能對人際關系中氣氛、情境有很強的洞察力。
因此,我認為對于人際關系敏感不是一種病症,加以利用的話,能成為你很好的閃光點。
在之後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