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籠的手工制作?來源:隴東報-掌中慶陽“燈籠會,燈籠會,挑着燈籠不瞌睡”這句童謠對于從小生活在鄉村的我來說,是元宵節的最早記憶,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紅燈籠的手工制作?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來源:隴東報-掌中慶陽
“燈籠會,燈籠會,挑着燈籠不瞌睡!”這句童謠對于從小生活在鄉村的我來說,是元宵節的最早記憶。
那時候的農村貧窮落後,電視機還沒有普及,娛樂節目有限。可對于我們農村的小朋友來說,元宵節除了放一串小得可憐的鞭炮之外,就是挑一盞盞紅燈籠,在院裡院外跑來跑去,給節日增加幾分喜氣。那熱鬧的場景,寄寓着一種紅紅火火的生活。
燈籠是元宵節的必需品,我家當然也不例外。每年的正月十三或十四的時候,巧手的母親就開始給我和弟弟紮起燈籠來。她先是把準備好的竹條折彎,用細鐵絲加以固定,做成圓形的燈籠骨架,然後在其周圍用糨糊粘上紅紙,接着在骨架底部釘上小木闆,小木闆上面粘上蠟燭,再用細長的鐵絲串起來,最後用一根細棍挑着,這樣,一盞紅彤彤的燈籠就做成了。當然,母親紮制燈籠,我也沒閑着,主動給她打下手,忙得不亦樂乎。
紮燈籠看似簡單,其實不易。不但需要具備耐心,還需要心靈手巧。因為刮竹條必須有耐心,竹條細緻均勻才會有韌性;紮燈籠框架必須手巧,要不然,框架的外形蠢笨不堪,是會影響燈籠美觀的,這樣的燈籠提出去,不免被小夥伴們嘲笑。
一到正月十五,小孩子們就覺得時間過得特别慢,家裡待不住,一大早就陸陸續續地從家裡出來,手裡挑着各式各樣的紅燈籠,紛紛聚攏在村口。由于不是晚上,燈籠裡面的蠟燭都沒有點燃,我們聚在一起,說着笑着,跑着鬧着,張口閉口必然是燈籠的話題,比如誰家的燈籠最大、誰家的燈籠最圓、誰的燈籠最好看、誰的母親手最巧……那快樂無比的笑聲,場面熱鬧非凡。
記得有一次,許多村民也紛紛趕來湊熱鬧,當起了臨時評委,他們三五成群,指指點點,談笑風生,評判我和弟弟的燈籠最好看。受到表揚的弟弟,沒有經受住大人們的吹捧,迫不及待地點亮自己的紅燈籠,然後呼朋喚友滿村子走。結果一不小心給弄歪了,整個燈籠瞬間化為灰燼。弟弟哇哇大哭。母親聞訊趕來,把我的燈籠給了弟弟,我委屈地流出了眼淚。于是,母親安慰我說:“你是哥哥,先把燈籠給弟弟玩着,我現在就去刮竹條,到晚上還來得及給你重新紮一個呢。”
我嘟着嘴,根本不相信,紮燈籠那麼費時費工,哪裡來得及。沒想到,到了晚上,當鞭炮聲此起彼伏的時候,母親真的給我重新做了一個。但我卻看到,母親的一個手指頭包着一層棉紗,隐隐滲出血迹。問及母親才知道,母親為了趕時間,在刮竹條的時候被刀子割破了手指。
元宵挂燈籠,透着日子紅。那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皎潔的月光下,大家亮起大紅燈籠,嬉鬧着,追逐着,興高采烈地拾着那些沒有炸響的鞭炮,點點燈火成了鄉村裡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但是,我卻高興不起來,母親的手因為我而割傷了,總感覺那份濃濃的母愛,溢滿了我的心間,時時照亮着我們紅紅火火的生活。
本文來自【隴東報-掌中慶陽】,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