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變革是造成地名變動的重要原因。一些區名、縣名在紛繁複雜的行政區劃變遷中消失了,但是如果我們細究一下,就會發現很多看似已取消的老地名其實并沒有完全消失,它們常常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江蘇的各個角落。
老地名留存模式一:縮小規模 沉澱文明
2012年10月,蘇州行政區劃發生重大變革,平江、滄浪、金阊三個區合并為姑蘇區。為延續三個老地名承載的曆史文化,當年12月,轄區境内的平江路街道更名為“平江街道”,南門街道更名為“滄浪街道”,彩香街道更名為“金阊街道”。如此,“平江”、“滄浪”、“金阊”三個地名得以保留,區名成為街道名,沒有因為行政區劃變革而消失在曆史中。
紀錄片《記住鄉愁》裡的平江路景象。2012年,平江路街道改名平江街道
2017年,三個老地名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在街道合并中,它們得以繼續保留。如桃花塢街道、石路街道、金阊街道合并為新的金阊街道,胥江街道、滄浪街道合并為新的滄浪街道,觀前街道、平江街道、婁門街道合并為新的平江街道。
在蘇州實行這一延續老地名的做法後,其他地區也啟用了這樣的措施。2014年,連雲港新浦區撤銷,浦東街道更名為“新浦街道”;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撤銷,清安街道變名“清浦街道”,白鹭湖街道成了“清河街道”。甚至,南京大廠也在撤區十年後成立大廠街道,從行政區劃上留住了“大廠”這一地名。此外,在下關區撤銷4年後的2017年,閱江樓街道更名為“下關街道”,下關曆史文化的豐厚底蘊得到進一步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徐州市原九裡區和現在的九裡街道之間不存在這樣的關系。九裡街道設置于2000年,而九裡區是在2010年撤銷的,九裡街道并非是對九裡區的傳承。常州原戚墅堰區與現戚墅堰街道之間,連雲港原雲台區與現雲台街道之間也是同樣的情況。
南京的白下區、揚州的維揚區和南通的港閘區在撤銷後并沒有在原轄區設置“白下街道”、“維揚街道”、“港閘街道”,這是否意味着“白下”、“維揚”與“港閘”三個地名消失了呢?它們同樣是保留了下來,隻不過不體現街道名中,而表現在開發區名稱上:1993年成立的港閘經濟開發區以及均在2001年成立的白下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維揚經濟開發區沒有撤銷,它們繼續保留着“港閘”、“白下”與“維揚”的稱呼。
老地名留存模式二: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南京大廠地名消失十年後,又以街道名的方式出現在行政區劃單位中,這種時間跨度長遠的情況在區縣級地名中不太常見,而在鄉鎮街道中更為常見。
2003年,張家港的後塍鎮、德積鎮與港區鎮曾合并為金港鎮,“後塍”、“德積”長期消失。直至2021年,金港鎮再度拆分為後塍街道、德積街道、金港街道,“後塍”、“德積”再次成為鄉鎮街道名稱,前後跨度長達18年。2019年,太倉的陸渡街道由婁東街道析出,而這離2011年陸渡鎮并入婁東街道過去了8年。“陸渡”以接軌上海的全新角色再度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而動作最大的可能要算沭陽了。2013年,沭陽縣政府所在的沭城鎮被撤銷,沭城、夢溪、南湖、七雄、章集、十字6個街道得以設立。而其中七雄、章集、十字三地均為在2005年之前靠近縣城的鄉鎮,被沭城合并8年後升格,重新與沭城街道“平起平坐”。
海安在行政區劃變動中則多出一個步驟。其下轄的孫莊鎮、胡集鎮、隆政鎮曾并入中心城區的海安鎮,但在2011年這些地方原地分置出來的街道卻被命名為南城街道、西城街道、北城街道。直到2020年,三地才又變更為孫莊街道、胡集街道、隆政街道,三處老地名得以恢複。
标準地圖中的孫莊街道、胡集街道、隆政街道
另外,一些村莊的地名在棄用多年後,也會在道路名稱上得到體現。洪澤區的胡莊路、崔朱路,邗江區的花莊路、王莊路都是如此。
老地名留存模式三:灑落民間 處處生輝
重慶有兩座帶有“四川”的著名院校:四川外國語大學與四川美術學院。兩座學校沒有因為重慶直轄而變更“四川”二字,類似的情況在江蘇也有體現。淮安城區的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工學院的校名中依舊保留着淮安的舊稱“淮陰”。2001年,淮陰市改稱“淮安市”,此後“淮陰”更多的表示古黃河以北的淮陰區,而淮陰師範學院、淮陰工學院的存在使“淮陰”的舊稱依舊讓人難以忘卻。
淮陰工學院校名中的“淮陰”為淮安的舊稱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張家港。張家港境内有一座沙洲職業工學院,“沙洲”二字即為張家港舊稱。沙洲職業工學院建于1984年,當時張家港市還叫做沙洲縣。1986年,沙洲縣更名張家港市,學校校名中的“沙洲”卻保留至今。
除了學校,老地名還“潛伏”在各類單位、公共設施的名稱上。仍以張家港為例,其與南通之間的“通沙汽渡”中的“沙”即表示沙洲縣。此外,淮安區的前身楚州區于2012年更名,但在交通運輸設施上還留存着“楚州”之名,京滬高速與鹽洛高速交會處至今仍稱作“楚州樞紐”。而在連雲港,即使不設置新浦街道,這個城市中也會自動留存“新浦”之名,比如城區内仍存在着曆史悠久的“新浦公園”。南京的“白下”,無錫的“崇安”、“北塘”、“南長”實際上也常常可見于當地的建築名、道路名、機構名之中,它們已與所在城市融為一體,并未因為區劃單位的取消而消失。
甚至,有的老地名以非常隐蔽的方式繼續存在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境内有一個“南通農場”,這個“南通”并非來源于南通市之名,而是來自通州的前身南通縣。現今的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本屬南通縣的一部分,這樣就可以理解“南通農場”的得名了。
老地名的保留有可能是人們有意保存的結果,也可能是不經意間通過某種特定方式繼續留存下來的。如果我們細心找尋,相信還有更多的看似已消失的老地名,依舊存在于我們周邊,默默陪伴着我們,連接着這片大地的過去與未來。
黃浪
【“江南溫故”系黃浪先生為紫牛新聞開設專欄,本文同步刊發于“方志江蘇”】
校對 盛媛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