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憶錄《家與我》節選(三)
上小學時養了幾年蠶,一開始同學給了點“蠶仔”,我自己疊了幾個小紙盒,把蠶仔放在裡面。春天鑽出黑色小蠶,我立刻到東面的苗圃(現在的競秀公園)採了些桑葉芽,放在盒裡,用雞毛把小蠶從紙上粘下來,放到桑葉芽上,桑葉芽兩天換一次,五天小蠶脫皮,長到一厘米,顔色由黑變灰;這時桑葉芽也長大了,成了桑葉,採的多了,用濕的布抱起來,可以保持新鮮。
蠶寶寶脫了四次皮,身體長得白胖白胖,而且身體透明,擡着頭左右搖擺,這就代表要吐絲了,它會找盒子角落吐絲做繭,繭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的。
蠶繭過二十天左右,繭的一頭被咬破,鑽出蠶蛾,不吃不喝、母蛾胖胖的、公蛾較瘦小。把它們放在報紙上,交配後,母蛾在報紙上屁股一點一個仔、一點一個仔,大約要點下二、三百個仔。然後公、母蛾都會相繼死去。
蠶仔放到第二年又出小蠶了。保定塑料廠門口東面有幾顆高大的桑樹,有的桑葉在哪裡採的。
為了要平面的蠶絲,把蠶放到一個平面上,它找不到角落時,蠶會吐絲在一個平面上,這樣可以送給同學,放在墨盒裡,是最好的“吸墨棉”。
還有一種蠶,身體一道白一道黑,很好看,現在看不到這個品種了。
我還養過蓖麻蠶,個大,不好看,象毛毛蟲,蛾子很大,吃蓖麻葉子,吐絲也不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看不到這個品種了。
桑樹後來越來越少,老百姓講桑與喪同音,都砍伐了。後來我隻好用榆樹葉或者苦菜喂蠶,但是蠶長不大,身體很弱,還總拉稀,死亡率特别高。因為桑葉越來越不好採,就不養了。
上面的四張照片是我近幾年養蠶時照的,找一找小時候的感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