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長大後,我也要像你們一樣”
法官回訪未成年當事人,小男孩拿出親手捏的“奧特曼”送給法官。
法官回訪未成年當事人,小男孩拿出親手捏的“奧特曼”送給法官。
“這是我自己用橡皮泥捏的,是我最喜歡的‘奧特曼’,我想送給你們,謝謝你們。”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區人民法院“溫暖工作室”的法官收到了一份獨特的禮物,還有一張字迹稚嫩的紙條,上面寫着:“長大以後,我也要像你們一樣!”
自2003年建院以來,南浔區法院不斷創新探索涉未成年人審判模式,通過組建“溫暖工作室”,将“溫暖司法”貫穿涉未案件全過程,用心、用情、用愛溫暖孩子内心,點亮孩子的人生。
“法官媽媽就是奧特曼”
法官媽媽們特别喜歡這份禮物:“心中有夢,眼裡才有光,我們給予更多的愛和溫暖,孩子才會長成美好的模樣。”工作室照片牆上法官和孩子們的一張張合影照片,孩子的笑容傳遞着少年審判法官的溫暖。
送“奧特曼”的是浩浩。浩浩從小跟随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母親在父親去世後改嫁,從此未盡撫養義務。
這兩年,已年近80歲的爺爺奶奶漸漸感到力不從心。2019年,奶奶因病住院,撫養浩浩的重擔再加上生病欠下的外債,這一家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2021年3月,浩浩起訴母親要求其支付撫養費。經法官多次調解,雙方解開心結,達成和解協議。
此後,法官多次回訪,關心浩浩的學習和生活。閑談間得知,浩浩母親因自身經濟困難,常拖欠撫養費。
“我老了,浩浩還需要他媽媽的照顧,不能把關系弄僵啊!”因為希望浩浩與母親間保持親子關系,奶奶一直不願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為了守護孩子的成長今年4月1日,三級法院聯合救助,給浩浩申請了8萬元司法救助金。同時,法院也對浩浩媽媽進行教育疏導,希望她能主動關心浩浩,承擔起一個做母親的責任。
在法官回訪時,浩浩曾發問:“你相信世界上有‘奧特曼’嗎?”
還不等法官回答,浩浩堅定地說:“我相信!法官媽媽就是‘奧特曼’,長大後,我也要像你們一樣!”
為了孩子的成長
定期回訪、跟蹤救助,是南浔區法院在少年審判之外的持續關心愛護。浩浩的一句“我相信”,是法官收到的最樸素卻最寶貴的回饋。
對法官而言,案件的背後代表着諸多争議和糾紛,法官每作出一個判斷都關乎着一個人、一家人、甚至一群人的命運。法官們希望自己是真正的“奧特曼”,讓孩子的健康成長能得到最好的保障。
今年“六一”前夕,南浔區法院在判決一起男方“失蹤”、女方起訴離婚的案件時,将婚生雙胞胎的撫養權全部判給女方,後又指導女方和婆婆簽下了一份監護協議,把其中一個孩子的部分監護權委托給孩子的奶奶。
在這起離婚案件的起訴狀中,女方莉莉要求,兩個孩子由男方和女方各撫養一名,各自負擔撫養費。而本案的被告小楓此時已離家出走兩年多。
“雖是離婚案件,但涉及兩個孩子的撫養問題,要慎之又慎。”因涉及未成年人切身權益,法官江焘在案件中标注“涉未”标簽,導入該院主導建設的“南浔區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數字化平台”,同時借助平台智能識别功能,與“溫暖工作室”集中辦理涉未民事案件的法官及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審理該案。
立案一周後,法官通過平台與公安、民政、衛健等部門線上協同,案情很快被厘清。原來在2015年,莉莉和小楓結婚後幾經艱辛,生下試管雙胞胎。但因早産,孩子在保溫箱一待就是四個月。大寶因出生時呼吸困難,曾兩次病危,光醫藥費就花了50多萬元,至今仍需長期康複訓練。
面對沉重的照護和醫療費用,孩子的父親選擇了逃避。“孩子在杭州時,他一次沒去過,每次都說工作忙。”莉莉說,原本醫療報銷的30萬元可以給大寶用作康複訓練,但被丈夫用于網絡打賞和賭博,揮霍一空。
2019年10月,小楓一走了之,至今未出現。莉莉隻能把兩個孩子分别放在孩子的奶奶和外婆家,自己出去賺錢。她說:“其實,吃了那麼多苦才生下的他們,我是想兩個孩子都要的,但我沒辦法啊。”
這個離婚案子下判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兩個小孩的成長能有更好的保障。
在多次奔走、多方溝通後,法官建議莉莉,可以将大寶的部分監護職責暫時委托給孩子奶奶行使,而孩子的奶奶也願意繼續照顧一直以來由她帶着的大寶。
“謝謝法官,壓在心口的石頭終于能落地了。”在法院判決準許莉莉與小楓離婚後,獲得兩名孩子撫養權的莉莉在村委會見證下,和孩子奶奶簽訂了一份《三方監護協議》,将大寶的部分監護職權委托給奶奶,莉莉每月負擔撫養費。
溫暖的懷抱
當南浔區法院“溫暖工作室”從事少年審判工作的法官沙鋆第一次見到童童時,看着他那雙清澈但空洞的雙眼,不由心疼。
童童的父母于2021年初協議離婚,孩子歸女方,男方不負擔任何撫養費用。但離婚3個月後,母親以童童的名義起訴要求父親承擔撫養費。
立案後,法官撥通了童童爸爸的電話,對方一聽是法院的便說,“協議三個月前剛簽完,轉頭問我要撫養費,我不接受調解,你們法院直接判決好了。”說完挂掉了電話。
“但凡有辦法,我都不願意找他!”童童媽媽抽泣着告訴法官,離婚後孩子生了一場大病,醫院的診斷書上“孤獨症”三個字讓她幾度崩潰。為了照顧孩子,她辭去工作全天24小時陪護孩子。“孩子不知道危險和恐懼,他對疼痛的感覺很遲鈍……”言語間,母親流露出來的無助與無力深深牽動着法官的心。
“涉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隻有全力解開雙方的心結、化解雙方的矛盾,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長。”沙鋆在案件辦理過程引入心理疏導,她邀請有專業資質的心理醫生一同來到童童爸爸所在村。在連續打了5個電話,敲了10分鐘門之後,對方終于開了門。原來他也有苦衷:因為疫情很久沒有開工,離婚後也見不到孩子,最近收到孩子的消息竟是法院的傳票,童童爸的内心也很憋屈。
“你想不想見見孩子?”“我當然想……”法官一句詢問讓一直拒絕溝通的童爸态度軟化。
2021年8月23日,童童走進“溫暖工作室”,立刻掙脫了媽媽的手撲到了爸爸懷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這個溫暖的懷抱所動容。最後,雙方心平氣和地談妥撫養費問題,并約定童童爸爸每個月帶孩子出去玩兩次。
(文中當事人系化名)(□ 孟煥良 本報通訊員 茹 玉 文/圖)
(人民法院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