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随着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國外各行各業中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不斷沖擊着我國各個領域,在這些浪潮的沖擊下,語文教育的觀念和方法也在悄悄的發生着變化。但這種新的變化,對語文教育本身而言,到底是好是壞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
筆者認為,即使像美國、德國、日本及新加坡這些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優勢或者借鑒之處,但我們在研究這些模式的同時,也不能偏離中國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應該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主線和核心。
那到底什麼是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呢?筆者認為這樣的道路應該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是内容,文學作品作為語文教育的載體,筆者認為應該以傳統的經典作品為主,因為從先秦時期的《詩經》到民清時期的四大名著,再到以魯迅為代表的近現代文學家的文學作品,就其藝術成就和思想内涵而言,并不遜色于世界其他國家的任何文學作品,所以語文教育的文學載體,應該回歸傳統,重視經典。其次是對教育對象的人格塑造。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社會上千年,我們不能說儒家的所有思想都是精華,但儒家教育重視教育對象的人格塑造,例如對教育對象所提出的“仁、義、禮、智、信”、“長幼有序”、“父母在,不遠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等等思想,無一不是重視人的德行,這種先做人、後做事的教育培養理念,既比西方同類教育思想提出的早,也更加的體現出對人的本身的重視。最後是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在這一點上,既是讓人高興的,也是讓人傷心的。高興的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方式和手段,本身是相當先進和實用的,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長善救失”、“教學相長”、“有教無類”、“施用累能”等等,他們都在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是經過曆史的篩選和實踐的打磨而保存下來的教育财富。而令人傷心地是,現在有很多專家學者,看到西方國家巨大的物質财富,就認為人家的教育比我們的先進,就要引進,就要否定我們教育中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實踐經驗。我不是說我們的全都好,我們也不否定國外的都不好,但中國人有屬于他自己本身的性格、思維和心理特征,所以由此也形成了适合自己本民族的教育理論體系。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吸收借鑒,但并不是說國外的月亮就比中國的圓,國外的教育理論就适合我們的國情。這其中的語文教育就更不必說了,離開民族化的東西,隻是一味的“洋為中用”,這種“崇洋媚外”的行為,對中國的語文教育隻能是緣木求魚。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重視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呢,那是因為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對我們現今的和未來的人才培養有着重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堅持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很多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老師現在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就是學生受外來的多元文化的影響,對傳統文化遺忘太多,忽視經典,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嚴重,這種傾向是消極的,試想一下,一個不熱愛本民族語言文化的人,如何談熱愛國家呢。而在各學科教育中,語文教育應該憑着它得天獨厚的學科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經典導讀,抓住學生的心,從而培養學生對經典名著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堅持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母語、重視母語的感情,增強運用母語的能力。現在很多大學都有國外的留學生,很多中學也有國際班,我們會發現,在這些留學生中,他們很多人的漢語水平竟遠遠超過很多中國的學生,我們不應該為這樣的情況感到高興,自己人都學不好自己民族的語言,那是很悲哀的事情。而我們很多家長也不重視對自己孩子漢語能力的培養,甯願花上萬元送孩子去輔導機構學英語,也不願花十幾塊錢買本《三國演義》《唐詩宋詞》指導孩子讀讀,而有的孩子的英語,甚至是韓語、日語的語法什麼的,是非常熟悉的,可是你問他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一些基本的語法結構,他卻答不上來,這實在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悲哀。作為教育工作者,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也應該引起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在我們基礎教育中,應加大對母語的教育力度,使語文教育更加的細緻化、深入化,扭轉這種輕母語、重外語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母語運用能力。最後就是通過母語的傳授,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孝順父母、誠信待人等這些基本的良知。相對于外語,很多學生投入過多的精力,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考試和出國,這就不能起到對基本的人格情操的培養作用,母語卻不同,它在這方面有着先天的優勢,因為漢語文字本身以及所倡導的人格理念符合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念,學生也較容易接受,所以我們的語文教育中,民族文化當中的一些基本的為人處世的品德,應該教給學生,從小就培養學生做個有良心、有孝心、有責任心、有愛心、有上進心的人。當然以上幾個方面,并不能涵蓋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對我們教育的所有影響,但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那麼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在我們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應該如何走呢,應該采用哪些手段和方式加以實現呢?筆者認為,應該将傳統的教育手段和現代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重視傳統,結合國情,吸收借鑒外來的先進手段和方式,綜合性的運用。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培養學生重視經典、回歸經典的意識。現在我們很多學生的腦子裡都有這樣一個意識,覺得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一部文學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認為中國的文學作品不如國外的文學作品好,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語文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多介紹傳統文化中的代表作品,讓學生明白諸如《紅樓夢》等四大名著和《史記》、《漢書》、《詩經》、《論語》等這些傳統著作的文學價值及其思想内涵,毫不遜色于任何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外國作品,,讓學生親近、了解祖國文化中的典籍,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意識,真正培養起學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其次,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等,語文學科本身不像數學、物理和化學那樣形式化和具體化,沒有一定的固定答案和相應的公式定理套用,所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尤為重要,需要更加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在老師的正确引導下,形成自己的見解,不唯書,不人雲亦雲,要有獨立的批判意識。而傳統語文教學中的背誦,在現當代語文教學中更是不可抛棄。筆者認為,目前各個版本語文教材中的背誦篇目仍然過于偏少,應當增加。結合筆者自身的學習經曆深切的感覺到,現在很多學生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對文章的見解可以很多,但自身積累的太少。以前筆者高中時期,教材要求背誦的篇目和老師布置的要求背誦的篇目都比較多,但現在的教材中這些要求都有所減少。而目前很多學生,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受外在環境的影響,更是缺乏這種自覺背誦古詩文的習慣,這樣下去,無疑會讓學生離傳統文化越來越疏遠,更是背離了語文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加大傳統詩詞的識記力度,而且必須把這種要求落實到實處,幫助學生積累。而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例如多媒體和網絡等等,也應成為教師教學、學生立體式感知和探索學問的有力工具。
再次,就是傳統文化教學的形式與内容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在班級搞些“古詩詞朗讀競賽”、“古詩詞背誦大比拼”,或者老師安排一定的專題課,讓學生自選作品,自己查閱相關資料,在班上展示自己,講解自己對某首詩詞或文章的賞析和理解等等,用類似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與博大精深。
最後,學校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倡導學校、家庭和整個社會,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而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也不應隻局限于學校的課堂上,隻有老師、家長和所有的公民重視、喜歡、學習和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氛圍中,我們語文教育的民族化道路才能落到實處,才能走的更遠、更長久。所以全社會的重視,才是我們最根本的保證。現在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在“百家講壇”、“國學研究”等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浪潮的推動下,很多人已經領略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積極主動地學習、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知識,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而做為語文教師,則更應該借這股東風,讓我們的傳統文化瑰寶,在學生的身上生根發芽、薪火相傳。
新課改已經實施了多年,語文課程性質的讨論,也已進行了多年,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卻感覺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漸行漸遠,這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悲哀,筆者也希望,在我們以後的語文教學中,少一些“洋文”,多一些“中文”,把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傳承開來,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我們語文教育的使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