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海裡的星
(已加入維權騎士原創保護,侵權必究)
某一瞬間成長,突然特别接受不了那些留有遺憾的故事,看清現實世界裡的不圓滿實在太多,就希望看着别人沒有錯過的幸福裡,可以填補内心的向往。
記得第一次看《你的名字》的時候,便被這份純粹的愛情感動,一份竭盡全力的喜歡,何其有幸,記憶中留不住的那個人,即使忘記了他的名字,她的樣子,卻依舊在心底銘記,那個是很重要的人。
那份時空交錯下的錯過,或許在某一瞬間讓遺憾放大,卻也讓美好升華,如果問你愛是什麼,我想每個人都能寫出隻屬于自己的答案,躺在你身邊的那個人,藏在記憶深處的那個人,還在未來等着你的那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教會我們如何愛,如何被愛。
我想影片能讓人産生共鳴的根源就在于,故事裡的人物是有靈魂的,筆下的情節也是有溫度的,而以愛的角度來論述美好,本身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故事穿插在平行世界的對比視角裡,以夢境和穿越為連接,實現了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距離的目的。
若是站在電影之外,主角三葉和泷之間,隔着東京和系守鎮,這是繁華的都市與鄉下甯靜的距離,而三年前的一場天災,讓整個系守鎮淪為泡影,但“穿越”又是客觀存在的,這是時間的距離。
所以整個故事穿插的“反轉”,給了觀衆更強烈的戲劇沖突,也隻有将所有時間線串聯起來,才能站在宏觀角度理清電影所有的線索。
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也便是因為它的故事内核能在時間的流逝中經受住考驗,所有細節也依然經得起推敲。
故事有兩個對比視角,電影的前半段,聚焦在三葉的日常當中,雖夢裡穿插着遠在東京的泷的生活,但整體的主視角,是在三葉身上,此時的觀衆也并不知道“三年”這個節點,沉浸的也是在一場由夢境引起的,彼此交換的奇遇人生。
慢慢萌發的暧昧之情,讓人們以為這依然不過是一個清新而唯美的青春故事,可任何作品将視線僅僅聚焦到情感線上一定是落入俗套的,如何讓整體變得立體,也才能讓作品脫穎而出。
所以當視線聚焦到後半部分,對三葉的刻畫停在了夏日祭的那場煙花大會上,然後就是泷尋找三葉的過程,這時的觀衆同泷一樣是不知情的,戛然而止的穿越之旅,為一切增添了未知。
新海誠的動漫,除了每一幀都能作為壁紙存在的美感之外,更重要的是“時間”一直是他風格裡面非常重要的符号。
這也是能實現《你的名字》邏輯自洽的主要原因,單看泷這條線,從與三葉交換身體,到踏上尋找的旅途,他的時間線是與觀衆的觀影體驗一緻的。
而三葉這邊,她的時間線是三年以前,并且她曾去東京找過泷,但那時的他還不認識她,插叙的手法讓故事的延續變得更加難以預料,也隻有看完結局,才能讓觀衆反應過來,原來是這樣。
但這樣的處理同樣增添了故事整體的理解難度。
所以在電影上映之初就有很多人對整個故事的時間線進行了梳理,有認為一個小的改變最終造成“蝴蝶效應”的,也有認為故事刻畫的就是平行空間裡的兩個世界。
不論哪一種,其本質就是讓時間和空間上達到了一種平衡。而當我們能理解其中的邏輯原理,也就能理解任何相同類型的影視作品。
電影有個非常重要的連接,就是三葉去東京之時在電車上送給泷的繩結,這也是穿插整個故事脈絡的線索。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的“禅學”,以一種行為訓練為主,去強化一個人的直覺,也是客觀相信“存在”本身,聽起來很高深,但理解起來并不複雜。
我們以此去看電影,發現對于三葉和泷而言,他們心中牽連彼此的連接,就是那一份“感覺”。
泷并不認識三葉,卻依然把她送的繩結下意識當做很重要的東西,後來繩結牽引着泷知道了這段他不知道的過去,并将一切串聯起來,是凸出這份“直覺”的奇妙性。
而改變系守鎮命運之後,他們都忘記了彼此,但内心那份失落,卻讓他們備受煎熬,也是憑借着這份感覺,才讓他們再次相遇的時候,意識到那不過是闊别已久的重逢。
非常浪漫的設定,所以繩結的寓意,代表的就是時間,電影中,三葉外婆也曾說過:
“連接繩線的是結,連接人與人的是結,時間的流動也是結,全都是神的力量,我們做的結繩,也是神的作品,正是時間流動的體現,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這就是結,這就是時間。”
作為穿插其中的線索,它實現了時間上的跨越,但當一個穿越的閉環打破,一切歸零,記憶也走向虛無,他們能迎接一個美好的結局,其實也是走出了邏輯線之外。
若你無法理解這份“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會覺得這是一個邏輯上的漏洞。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熱播的台劇《想見你》,穿越閉環打破以後,李子維和黃雨萱也是忘記了彼此曾經曆過的一切,但在結尾時,李子維在他的工作室同樣畫出了雨中少女那副畫。
畫中的主角是被黃雨萱魂穿的陳韻如,這一切在這個時間線裡是沒有發生過的,但她依然存在,這種模糊的界限性,反而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感。
觀衆已知“穿越”是客觀存在的,但新的時間線是未知的,而類似作品的叙事技巧,生生将虛拟世界和真實世界完美接軌了,也就是它的過人之處。
所以在一部分人的潛意識裡,因為我們知道三葉和泷曾經的經曆,就認為他們的相遇是合理的,也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存在”。
二,構圖美學:畫面的精美同樣讓人忽視了真實與虛拟的界限,使之更有沉浸感和參與感
對于一部優秀作品的欣賞,最關鍵的一環就是要轉化成學習的過程,日漫向來是我們看齊的方向,對于這部作品,故事上的完善是讓他脫穎而出的原因,而它的構圖美學,就是它成功的必然因素。
在這裡也必須得先來說一說新海誠,衆所周知,他的作品向來以美著稱,在他的鏡頭下,一個小而細膩的故事可以展現的恰到好處,他的唯美主義也可以說是他顯著的個人特色。
正是這種對分寸感的把握和纏綿悱恻的表達,讓他的動漫總能在簡單的故事裡感動很多人,而在構圖美學上,他一直有他最執着的堅持:以現實為依照。
他的所有風景建築都能找到現實的基礎,更難得的是在其獨特的濾鏡和光影下,也讓畫面的呈現較現實多了一種朦胧美。
- 色調和光影,以畫面為主襯托氛圍,調和濾鏡,讓電影整體的呈現變得更加柔和。
曾在采訪中,新海誠曾說過,他是一個細節控,比如他會調整屋頂和湖面的對比度,通過更藍更耀眼的水面,來突出早晨更幹淨的空氣。
而在《你的名字》中,這種通過人為幹預使得畫面呈現更極緻也在其中體現的淋漓盡緻。
各種風景不用多說,整個系守鎮,都曾是無人人夢寐以求的桃花源,而在三葉的靈魂穿越到泷身上之時,處于東京的整個畫面多了一絲光影,這也是因為在三葉的心裡,對東京的繁華始終是充滿了向往的。
被畫面治愈,讓更多人在觀看動漫的直觀感受就是溫暖,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和細節也都有它們獨特的作用。
他還特别擅長處理天空的别樣美,無論是落日夕陽,還是星空萬裡,都是具有很深刻的烙印,他曾坦言小時候居住的大山,給了他很多靈感。
“常會感覺離雲朵很近,因為四周空曠,在雲朵飄過來之前,已經能通過地面上的光影知悉它們的到來。”
也不怪很多人曾調侃,即使沒看過他的動漫,也一定用過他的壁紙了。
- 美好與朦胧的表象,實則探索的是生命中無法避免的距離感
《你的名字》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之一,是那場毀滅的災難來臨之際,天空中美輪美奂的七彩光,這種反差,也給了人更強烈的意象感。
這也是新海誠在電影的呈現中的第二個過人之處。
他所表達的,關于遺憾的距離,就是藏在這種美輪美奂的表象下,然後一個不經意,已經有了讓人淚流滿面的帶入感。
很多人曾覺得新海誠故事的格局不夠大,始終聚焦在一群少男少女的情情愛愛當中,少了點内核,但事實上這正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一份在畫面刻畫下恰到好處的朦胧愛戀,代表的就是他的真誠,這種美好存在于每個人生命的曾經,也許錯過了,也許失去了,但他想要實現的,是如何留住這份美好。
表面的小清新風格,看似比不上宮崎駿的宏觀壯闊,也讓觀衆呈現兩極分化的情形,但對于熱愛的一群人來說,正是因為人們還願意相信這份美好,所以能在他的故事裡看見無數人面對初戀,面對第一次怦然心動最真實的感受。
他對美的極緻追求,才因此讓人忽視了他在故事層面的呈現,但事實上他想要表達的美好,早已在細水長流中融入了每一個人心底。
總結來看,作為一部飽受好評的動漫作品,它在故事呈現和畫面意境中都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也是對國漫而言“如何容納與貫通”的關鍵。
三,現實延伸:“救贖”的主題,便是在虛拟世界中教會我們愛的真谛。
在賞析電影的優秀之餘,也想要最後來談一談整個故事的情感線,《你的名字》說到底是一個關于救贖的故事,也是新海誠嘗試将故事的格局往大了講,因此一躍讓他收獲了票房和榮譽。
靈魂互換下的一男一女,截然相反的兩種人生,對彼此的拯救,是讓他們交錯的生活裡有了另外一種可能。
這也絕對是一部把美好诠釋的恰到好處的浪漫,也是在教會我們每個人,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愛情向來是很偉大的命題,我一直很喜歡這份傳遞美好的表達,生活中并沒有那麼多熱血情節,更多的隻是在平淡的激不起波瀾。
但十幾歲的年紀始終是一個人最美好的階段,新海誠将這份美好還原給我們看,多了情節,也多了奇幻,卻始終是為了給不論處于哪個階段的人重新定義愛情的權利。
誰都以為遇見就代表了一輩子,可總有無數的遺憾讓人開始變得膽怯,也變得不願向前,甚至時代的發展讓人們将婚姻當做了洪水猛獸,而當兩個家庭結合的籌碼也與資本相連時,沒人再相信可以僅憑喜歡而義無反顧。
可我們在三葉和泷身上看見了什麼?是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愛戀,卻又不僅僅如此。
《怦然心動》裡有這樣一句台詞“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以愛情為主的烘托是為了讓我們相信,無論那個人是誰,無論他現在在哪裡,我都會找到他。
但當我們越過叙事邏輯和構圖美學,僅以兩個靈魂的相遇重新回顧整個故事,發現整個前半段所展現的,就是那份相處模式。
待在三葉身體的泷可以變得勇敢無畏,對抗欺負她的男同學,也可以放下羞恥心,當着衆人跳舞,甚至是口水酒,也是原本的她一定不會做的。
而待在泷身體裡的三葉,展現了她細心細膩的那一面,也幫助原本木讷的男孩去向心愛的女孩示好。
他們都是在幹涉彼此的生活,卻在這份與衆不同的轉變中讓我們明白,所謂愛的真谛,不就是磨合嗎?
當相愛的本質是一個個體,那麼要讓相愛變得純粹,就需要在不喪失本我的同時接受另一個人的幹預,這份幹預不需要犧牲,也不需要妥協,而是在“我就是我”的前提下,展現别樣的和諧感。
我們無法預料一輩子有多遠,也并不能保證真的愛一個人到什麼程度,但我希望喜歡的同時,是讓彼此變得更好,這才是讓相遇變得值得的關鍵。
希望每個人能收獲這份愛情,也希望國漫中也能湧現出能與之相聘美的,優秀的作品。
感謝閱讀。
圖片來自動畫電影《你的名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