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08:15:09


一,兩種版本的禅讓制

禅讓制是中國在“五帝”時期出現的一種選舉軍事首領——王的制度。首先是各部落或者大臣向在位者推舉“賢人”,作為下一任王位的候選人。接着由現任的王确立下一任繼承者。關于禅讓制的記載,主要記載于《尚書》《史記》,一直以來成為儒家尊尊樂道的曆史事件。按照兩書的記載,禅讓制簡直是完美無缺的,以此選拔出的人也是完美無缺的。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1

禅讓

《史記》記載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但是他的兒子丹朱卻“不肖”。在一次推舉候選人的會議上,大臣們向堯推舉了丹朱,堯就說“籲!頑兇,不用”。最後,堯終于找到一位完美無缺的繼承者——舜。舜晚年,大禹治水有功,并舜确立為繼承人。舜去世後,大禹不願意繼位,希望舜的兒子商均繼位,還逃避到了陽城,但是諸侯卻都到了陽城擁護大禹繼位。如此,大禹不得已而繼位。後來大禹又将臯陶确立為繼承人,臯陶很快就去世了,大禹又重新确立益為繼承人。大禹去世後,諸侯都擁護大禹之子啟,于是啟就繼位了,開辟了世襲制的先河。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2

不過,曆史上還有另外一種版本的禅讓制,那就是充滿血腥和暴力的政變。戰國時代的荀子首先提出對禅讓制的質疑,他說“夫曰堯舜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韓非子更是直接指出“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中國最早的編年體通史——古本《竹書紀年》也對此有些記載。其中有“舜放堯于平陽”,“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說明舜是奪取了堯的王位,而将之流放。《史記》中說舜是南巡蒼梧而去世,《竹書紀年》則記載為被禹驅逐到蒼梧去世的。關于後啟和益的事情,古人有大禹暗中還是支持後啟繼位的說法,之後啟就奪取在諸侯的支持下奪取了王位。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3

兩者的記載可以進行對比。前者記載的人格太過于完美,這是不可信的。後者的記載充滿險惡的政治鬥争,符合人的本性,顯得更加合理。不過,如果單獨從這些史料來看,是無法判斷禅讓制的實質是什麼,我們還需要對比各個民族的早期曆史。

二,軍事民主制

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在研究了北美洲的原始部落和希臘曆史之後,提出了著名的軍事民主制。他認為一個民族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制度。按照希臘為“荷馬時代”為範例,這種制度包含三個主要的機構,分别是軍事首領(王)、氏族長老會和人民大會。氏族長老會是各部落的酋長組成的,擁有很大權力,可以推舉王位繼承人;人民大會又叫做公民大會。由成年男子組成,擁有對長老提案的同意和否決權。王,隻是一個軍事首領,他負責對外征戰。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4

荷馬時代

這種制度具有很強的民主色彩,它是古希臘民主制度和羅馬共和體制的源頭。根據民族學家的研究,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出現類似的制度,在中國也不例外。堯舜的事迹雖然難尋蹤迹,但是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早期曆史卻被記載了下來。如遼國統治下的女真族就有軍事民主色彩,如其中的部落會議具有很高的權力,“國有大事,适野環坐,畫灰而議”,“每有事未決者,會而議之。自下而上,各陳其策,如有可采者,皆不擇人而用之”。清朝初期保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就是部落長老會議的殘留物。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5

議政王大臣會議


原始社會末期為何産生這種軍事民主制度呢?首先,原始社會,階級尚未完全分化,部落成員之間是相對平等的,這是民主選舉的基礎;其次,母系氏族社會已經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戰争比較頻繁,一些血緣較近的部落就聯合為部落聯盟,各部落需要推舉一位能夠服衆的軍事首領——王。王不會幹涉各部落的内政,隻擁有軍事征伐大權。中文的“王”字是由斧钺的形象演變而來,而斧钺在古代就是軍權的象征。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6


軍事民主制,在海洋文明國家會演變為了真正的民主制度,而在農耕文明國家無一例外都演變為了專制制度。如在古希臘和羅馬,由于貴族階層(部落上層)的勢力較強,他們能夠控制王的選拔,最終是公民大會或者元老院掌握最高權力。在農耕文明國度,由于國家更需要集權,因此權力就不斷集中到了王的身上。最終,王權強大後,就廢除了軍事民主制,推行了世襲制。

三,禅讓制是部落聯盟向國家的過渡階段

我們在反過來分析禅讓制。根據中國史料的記載,“五帝”等軍事首領已經不僅僅是軍事首領了,他們已經成為了事實上的部落領袖。如颛顼實行了宗教改革,王壟斷了宗教祭司權力,也就是标志着王權和神權結合了。堯舜禹都任命了許多官職,這說明他們能夠掌握内政。但是他們卻還不能完全廢除軍事民主制,這說明王權還未發展成熟。

對比相應時期的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如龍山文化、陶寺遺址、石峁遺址、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都發現了較大規模的軍事防禦城市,這說明部落聯盟正在向國家過渡。出土了一些石钺、玉钺等,說明王權已經初步形成。而私有制的出現是階級社會出現的基礎。《禮記》記載了孔子的“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7

良渚玉钺

這是原始社會沒有階級分化的景象。天下為公,說明社會總體而言是公有制的,選賢舉能說明實行的民主選舉,也就是禅讓制。小家庭還未出現,社會的基本單位還是氏族部落,因此“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沒有了私有制,因此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商業交換,也就是沒有貨币,盜賊之人也不會出現,外戶不閉。孔子所謂的“大同”,如果我們對比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景象,就合理了。但是在階級分化之後,這一切都變化了,成為了“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8

陶寺遺址文物

公有制逐漸演變為了私有制,過去的民主推舉演變為了夏商周的世襲制。為了鞏固王權,國家修建城池,制定禮儀。從部落聯盟時代的禅讓制演變為國家階段的世襲制,肯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就必然充滿了鬥争。王族試圖世襲,但是如此會遭到其他部落的反對,隻有等王族的勢力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才能夠開始世襲。就如堯試圖将王位傳給丹朱,但是陶唐氏的實力不足,最終被有虞氏擊敗,舜成為了新的部落領袖。大禹後來又擊敗了有虞氏,成為新的部落首領。最終啟擊敗了徐氏的益,取得了王位,開辟了世襲制。如此說來,堯舜的禅讓制,實際上已經是禅讓制發展的後期階段了,就是走向衰落的階段了。


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是儒家美化的大同社會)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