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河豚文化由來

河豚文化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12:44:43

河豚文化由來(是否吃河豚古人也糾結)1

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蕭晨《東坡博古圖》扇頁。 (資料圖片)

□ 邱俊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轼的這首《惠崇春江晚景》,通過描繪初綻的桃花、嬉戲的鴨子、河灘上的蒌蒿、蘆葦的新芽,抒發了對春天的禮贊之情。當然,此時最令人欣喜的還有江中的河豚。

春天是吃河豚的最佳時節。河豚,學名河鲀,被捕獲時會發出類似豬叫的聲音。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遊地區的人們就有吃河豚的習俗了。到了宋代,人們吃河豚的興緻更高,甚至有人這樣說:“食得一口河豚肉,從此不聞天下魚”。

河豚雖然肉質鮮美,但卵巢、肝髒、腎髒、眼睛、血液中都含有劇毒,如處理不當或誤食,輕者中毒,重者喪命。因此,很多人對吃河豚持反對态度,比如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便反對“搏死食河豚”。

他曾經前往好友範仲淹任職的饒州做客,範仲淹邀請他一同遊廬山。在酒宴上,有一位來自江南的客人繪聲繪色地講起了河豚的“美味”,範仲淹表達了極大的興趣,梅堯臣則認為,為了享用河豚的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險,這太不值得了。他即席創作《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庖煎苟失所,入喉為镆铘。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梅堯臣的意思很簡單:河豚的烹饪方式如不得當,吃下去會馬上喪命,那麼人們為什麼還要去吃它呢?很明顯,梅堯臣在詩中表達了河豚雖美味,卻不值得人們冒着生命危險去品嘗的觀點。

歐陽修看到梅堯臣的這首詩,非常欣賞,于是在他的著作《六一詩話》中進行了點評:“河豚常出于春暮,群遊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故知詩者隻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此詩作于樽俎之間,筆力雄贍,頃刻而成,遂為絕唱。”

結果,因為歐陽修的稱贊,梅堯臣得了個“梅河豚”的“雅号”。他的本意是勸阻人們不要“搏死食河豚”,最後卻被人誤以為是吃河豚的“代言人”,梅堯臣知道了不知是何種心情!

然而,再強的毒性也抵不過吃貨們的口腹之欲,比如寫下“正是河豚欲上時”的蘇轼,便是河豚的忠實粉絲。在他谪居常州時,當地有一個善烹河豚的人邀請他去品嘗河豚,想借他的名氣來擡高自己的身價。沒想到蘇轼應邀赴宴後隻顧埋頭大吃,大家有些失望。沒想到蘇轼吃完後放下筷子,大叫一聲:“也值一死!”衆人聽到後無不大悅。蘇轼認為,為了如此美味,就算被毒死也是值得的。

蘇轼被貶嶺南的時候還寫過一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其中有這樣的詩句:“似聞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轼認為,隻有豐腴美味的河豚可與荔枝相媲美。

蘇轼的弟弟蘇轍則寫下了“河豚雖過鲈鳜在”的詩句,意思是吃河豚的時節雖然過了還能夠吃到鲈魚和鳜魚,很可能他也和哥哥一樣愛吃河豚。和蘇轼同樣以豪邁詞風著稱的辛棄疾也曾寫下“快趁兩三杯,河豚欲上來”的詞句。看來,辛棄疾也無法抵擋河豚的美味。

而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則寫詩支持梅堯臣:“食魚必河豚,此理果何謂……見形固可憎,況複論腸胃。”南宋詩人範成大也站在梅堯臣一邊,他曾經寫過一首《河豚歎》,表示沒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險品嘗河豚。

總之,對于要不要吃河豚,自古以來便争論不休。河豚雖然美味,但身含劇毒,進入現代,更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被禁止食用。為了安全起見,大家還是不要“搏死食河豚”!

來源: 長春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