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例字:喪
今天的這兩個字看起來是不是比較陌生,但又感覺有些熟悉,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如果有人問起來,不認識就是不認識,認準了再說,免得讓人笑話。所以說這兩個字是“卷(juan)”和 “仄(ze)”的就省省吧,強行裝逼可是要遭雷劈呦~
我們再來認識一下這兩個字,分别是“喪”和“亡”,估計很多人會吃驚吧,畢竟現在這兩個字确實不常見。喪是一個多音字(分别是sāng | sàng),像“喪事、奔喪”就是一聲(sāng),像“喪失、沮喪”則是四聲(sàng)。
哦,明白了!為亡故的人而哭泣,就是喪!這樣理解sāng倒是沒錯,那麼sàng呢,又如何解釋呢?我們還是先看一下亡字。
說文解字有注:亡,逃也。亡非死之謂。所以亡的本意并不是“死”,而是逃跑了。看看這個亾字,是不是像一個人腳底抹油開溜的樣子,一不留神就跑掉了!亡字後來又引申為:沒有、丢失、失去。
以“忙、忘”為例,心顧左不顧右,照顧不過來了,就是忙了;本來記在心上,後來不記得了,則是忘了;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字:像“盲”,沒有了眼睛(目),可不就是“盲了”。在這些字裡,亡,都沒有死的意思。
《中庸》有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說明死對生,亡對存,所以死和亡經常聯系到一起,據說是後人因為避諱死而說亡。如今,親朋過世,人們也常常不說某某死了,而是說某某不在了,某某走了。就這樣,死便成為了亡的引申義。
所以喪的兩種讀音(sāng | sàng),便對應了亡的兩種含義:如果表示失去,就讀:sàng,如:喪失、淪喪;如果表示死亡,就讀:sāng,如:奔喪、喪事。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文字的字形也在不斷地演變,所以說文字的一些變化并不是簡化字才有的現象,其實自古有之,我想這也是中國漢字文化獨有的魅力之一。你要細細地體會,便能發現不一樣的韻味。(最左圖出自《曹全碑》,右面四個:左上出自顔真卿《顔氏家廟碑》,右上出自王羲之《道護帖》,下方兩個均出自趙孟頫《小楷道德經》)
我們最後來看看《靈飛經》裡的例字“喪(喪)”,和其他的寫法有一些不同,上面的“哭”沒有“點”(應該是被省掉了)。上面的“兩個口”間距較小,小得隻容下一撇;兩口的位置居于橫畫的右半部分,而不是中間;如果隻看中間的“大”字,就會發現“橫”畫恰好位于撇的正中間,捺筆也撇的下方基本相平,亡(亾)字呈扁平狀居于下方,整個字呈扁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