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5-18 02:39:05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1

導語: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和平是永恒的主題,但是戰争的陰雲在和平的大主題大旋律中,扮演了插曲,戰争與和平也成為了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有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會去描繪和平與戰争,俄羅斯文學家托爾斯泰《戰争與和平》就是這樣的一部小說,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這樣評價《戰争與和平》:“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近代的《伊利亞特》。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2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描寫征戍生活的詩歌(戰争與和平的詩歌),《擊鼓》就是其中一篇典型的寫于戰争背景下征戍生活的詩歌,。

關于《擊鼓》這首詩,曆來有不同的注解,漢代學者毛亨在《毛詩序》中說道:“《擊鼓》,怨州籲也。”他認為這是莊姜對州籲所作和行為的不滿,而寫下的一首詩。

漢代學者鄭玄鄭箋對《毛詩傳》作注解的時候認為這首詩的背景應為《左傳·隐公四年》中所記載的事情,也就是州籲伐鄭的事情。

清代學者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以為:“與經不合者六。”姚際恒否認這是發生在隐公四年的事情,他認為這首詩的背景應為《左傳·宣公十二年》的事情,也就是:“宋師伐陳,衛人救陳”之事,在衛穆公三年時期。”

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更符合事實的真相呢?走進詩作本身去一探究竟吧。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3

第一章節,鼓聲:

《擊鼓》共五章節,第一章節描寫的是戰争前的序曲,總寫在轟隆隆的戰鼓聲中,衛國的士兵踏上了救陳的道路。但是衛國的士兵是甘心情願地去救陳嗎?其實從詩句中能讀出衛國士兵心中的不滿情緒,原詩如下:

擊鼓其镗,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為什麼這麼說呢?毛詩序在《鄘風·定之方中》這樣寫道:“衛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居漕邑,齊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

在這段話中寫道,衛文公營建的楚丘,就是這首《擊鼓》詩中“土國”,到了衛穆公時期,又為漕邑築城,故詩又曰“城漕”。修建城漕,也就是營建一座城市,這是一場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且要持續很長的時間。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4

詩歌中描寫的戰争發生于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據《左傳》記載:“宋為盟故,伐陳,衛人救之。孔達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讨,我則死之。’

從這段話中能看出來,衛國和陳國是有同盟關系的,一方有難,另一方會傾盡全力地去支援。詩歌中的故事就是以衛國救陳國的這一線索而展開的。

衛國的士兵既要“土國城漕”,又要南行救陳,繁重的體力活加上繁重的勞役,這樣的戍卒生活對于士兵來說,就更加苦不堪言了。第一章節中的“我獨南行”四個字道出了士兵心中的不滿情緒,這四個字也是全詩的線索。

故事的開頭,鏡頭定格在“擊鼓其镗”的戰鼓聲中,這是戰前的動員,镗(tāng,同嘡,擊鼓聲),士兵們在振奮人心的戰鼓聲中,群情激奮,鬥志昂揚。戰鼓在古代戰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戰場上,士兵能從戰鼓的有節奏聲音中穩定心緒,穩定軍心,還能提高士氣,提高戰鬥力。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5

同樣發生在詩經時代(春秋時代,公元前684年)的齊魯長勺之戰中,魯國謀士曹刿對此次戰争做過一番評價,尤其是關于鼓聲的著名論斷,這是一段關于戰鼓在戰争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精彩論述: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齊人三鼓。刿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本詩所描繪的故事在鼓聲的烘托與渲染之中拉開了帷幕,士兵們從築城的工事中被抽調出來,他們來不及休整,就踏上了南行救陳的戰事當中。詩歌第一章節所描繪的就是這樣的時代背景。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6

第二章節,思鄉思家心切

第二章講述出征隊伍在孫子仲的率領下,前去與陳國和宋國作戰,但是戰事持久,隊伍不能回家,士兵們思鄉思家心切,心中憂傷不已: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而本詩的作者此次也是随軍出征的,與普通的士卒一樣,也是思鄉思家心切。這是出征在外的士兵的普遍心理,總想着戰事馬上結束,早日回到家裡,與親人團聚。

在第二章節中,随着叙事的推移,時間的漸進,戰事陷入僵持階段,出征在外的将士這種思鄉思家的心情越來越強烈。這也為詩歌的進一步發展做了有了的鋪墊。在戰事的僵持階段,又會有什麼樣的插曲呢?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7

第三章節,小插曲

第三章寫士兵的戰馬走丢,又重新找到戰馬的事情,在這場衛國士兵南行救陳的戰事當中,戰馬走失似乎是不值得詩人濃墨重彩去鋪寫的,但是詩人為什麼整整用了一章的篇幅去描述這一事件呢?其實是詩人用心最深的一段描寫,也因為這一段描寫,會讓人們去思考,在戰争中士兵有着怎樣的情緒,他們的生活又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尋常: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8

第三章節戰事中的小插曲,軍隊在尋找休息營地的時候,一個士兵把他看管的戰馬弄丢了,他慌忙四處尋找,終于在林子裡找到了。這個小小的插曲正好讓作者看到了,他馬上記錄了這一事件,将此事恰如其分地融進了詩作中。

戰事曠日持久,給出征在外的将士們帶來了極多的不适應,身體疲倦,風餐露宿。這還是其次的,還有因為戰事的僵持帶來的士氣低落,軍紀渙散以及戰鬥力明顯降低等一些列現象,而士兵丢失他的戰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朱熹在《詩集注》中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於是居,於是處,於是喪其馬,而求之於林下,見其失伍離次,無鬥志也。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9

第四章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第四章寫是出征将士的共同心聲,他們出征在外,無一天不渴望着戰事早日結束,早一天回到家中,家裡有自己朝思暮想的親人,有日夜牽挂的妻子。

同樣的意境也出現在《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一位出征在外的将士返鄉途中,追憶起自己離家将近一年之久的軍旅生活時,不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鬥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

詩經時代出征在外的将士心聲,不就是渴望早日回到家中和親人們團聚嗎?不就是這一句感人至深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不就是對和平的渴望嗎?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10

而戰事曠日持久,自己前途難測、生死未蔔,何時才能回到家中。此時隻能陷入對親人的無限思念當中,想起出征時,和親人分别的場景,這依依惜别的情景每一個晚上都會萦繞在将士們的夢中。

和家人分别的情景曆曆在目,妻子拉着即将出征的丈夫的手,丈夫是那麼的不舍,他飽含深情的眼眸好像在說:“今生不會和你分離,一定會活着回來的。”這是無聲的誓言。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聲音與第一章節“擊鼓其镗,踴躍用兵”的聲音在此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讓人們多了一份對戰争的反思,這其實就是戰争與和平這兩種聲音的最有力寫照。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11

第五章節,直面現實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第五章節緊承上面的誓言,作者又回到了南行救陳的戰事當中,作者直面現實,發出“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強有力的呼聲,戰事曠日持久,何時才能結束?都是未知數,詩句流露出更多将士的心聲:出征在外,再美好的山盟海誓,在現實世界裡都成為未知的事物。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多麼平凡的許諾,在詩歌背景下又顯得是這樣的刻骨銘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愛情的真谛、愛情的誓約、愛情的诠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已經成為了千百年來人們對愛情永久的追求與不變的情懷。

擊鼓是一首愛情詩(既是詩經時代對和平的渴望)12

結語:

這首創作于征戍生活時的《擊鼓》是非常著名,它是我國詩歌史上最早描寫戍卒生活的詩作,後世的學者稱贊它是“征戍詩之祖”。

我更願意将這首詩定義為愛情詩,就因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句,這是《詩經》中的名句,在特定的詩經時代,它是對和平的渴望。其實何嘗不是人們對愛情的禮贊呢?何嘗不是和相愛的人白頭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願望呢?


本文參考資料:

中華書局《詩經》

《左傳·宣公十二年》

《左傳·隐公四年》

姚際恒《詩經通論》

中華書局《毛詩傳箋》

方玉潤《詩經原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