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包袱、錘,記憶中老門墩上的那些事!原創(系列)|月上西樓圖|網絡截圖
“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着嚷着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幹什麼? 說話、逗笑、解解悶兒,,,”過去的老街上幾乎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有門礅。箱形,抱鼓形居多,還有獅子形,多角柱形和水瓶形的門礅。曾經小腳的李奶奶和大腳的王奶奶常坐在老門墩上一邊納着鞋,一邊笑呵呵拉個呱守在老門下,一隻狸花貓正蹲在李奶奶的小腳旁。每天她們日出而坐,日落而息的一針一線手裡忙着活兒,兩張皺皺巴巴的嘴巴卻不耽誤張家李家的事。一不小心,李奶奶掉落了套在手指上的紫銅頂針,“叮叮——當當”滾到了大花的爪子邊。她正要去撿卻被它三撥四弄的玩起來,“嗨——!”李奶奶忙把剪子撂在花包袱上去追貓,可巧腳小人急愣是踩在了光亮的青石闆上,“出溜——”給滑了一腳,,,“它,娘了個棒槌油條的!”口中罵罵咧咧爬起來左手捶捶小腿,右手揉揉老腰;“哈——哈!”旁邊王奶奶瞧見,直樂地麻臉開了花。剛好路過的周二爺趕忙放下挑在肩頭的風箱,也瞅着直笑:“唉——俺說他嬸子,幹嘛呢?呵呵,要耍弄兩下腿腳功夫嗎?”“死老周一邊去,就你趕得巧看得着!”李奶奶撿起了銅頂針,吹吹灰又套在了自己的手指上,王奶奶摘下衣襟上的手巾給她撣撣身上的土,周二爺笑嘻嘻又挑起了風箱繼續趕他的路。坑坑窪窪的路不知走過了多少年,現在走着感覺一天比一天的長。自從他記事起,那些石闆路從老街上通到了巷子裡,曲曲折折再繞回到老街上。路邊,門前的老槐、老柳樹、老楊樹們,聽說有的都比他爺爺的年齡還要長。周二爺,本是木匠世家,如今人已過半百卻有一副老當益壯的好身闆,老話說的好:“身有一技之長,窮年餓不死手藝人嗎!”,雖說這幾年沒遇見什麼窮年。這不,前年忙忙活活還給小兒子也取上了新媳婦。話說着“老媳婦”們瞧着新媳婦進門,非高宅深院的門戶,也沒太多前後之分,長幼之别的計較,在這個家老周的一句話仍是份量足足的,可妯娌們之間難免同在屋檐下有婆婆媽媽的事,勺子碰鍋沿的時候。有時他看在眼裡大大小小的事,感覺三個小周也各有各的思考。
去年春天雨水後,一家人便坐一起聽着周二爺發布的“一年之計”,根據家裡的情況大家商量後:先修舊宅,再蓋新房,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嗎!當春天又一次來到了這家人的眼前。在臘月之前,周二爺和老伴就早早的搬出了舊宅子住進了新蓋的院子,本不是他的打算卻是三個小周共同盡孝的安排。新宅子大門前左右栽上了一棵槐樹和一棵皂角樹,周二爺本想栽榆樹來。古人有雲:“宅,所托居也”,住宅乃安身,立命之所。其間的每一件物品,都寄托了院主人的美好祝願。“宅以門戶為冠帶”,“門”是宅子的臉面。當還未走進宅子裡,門前的門墩石,早已悄悄地告訴你,房屋主人那些往日的榮光。據說古代,方形的門墩多為文官使用,圓形的門墩多為武官使用。早年間有權有勢的大戶人家講究在門前擺上一對漢白玉雕的大石獅子,通常是雄獅居左,右爪下踩着繡球,被稱為“獅子滾繡球”;雌獅居右,左爪下是一隻幼獅,叫做“少師少帥”,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代高官。
而大多數的四合院是在門框兩側放置一對小石獅子或小石虎門墩兒,盡管它們沒有大戶人家門前那對石獅高大氣派,但卻雕刻得活靈活現,十分精美,或蹲或站,或伏或仰,猶如一對保護神,看守宅門。其實放置它們的本意也是避邪驅惡,守門看戶。門墩兒上呈卧姿一大一小兩隻獅子,獅諧音“世”,大獅子小獅子取“世世同居”之意,且小獅子卧于大獅子胸前,又有“父慈子孝”、“和諧美滿”之意。再說那種抱鼓型門墩兒,按老禮兒講,抱鼓寓意是通報來客之鼓,客來客往才顯示出主人的人緣兒好,家業興旺。而箱型門墩多刻有蝠(福)、鹿(祿)、桃(壽)、喜鵲(喜)、穗(歲)、瓶(平)、鹌(安)、羊(三陽開泰)和錢等圖案,都是吉祥之物,表現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渴望。“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着嚷着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幹什麼? 蒸飯、炒菜、包餃子兒,,,”“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開開合合兩扇厚重的黑漆大門守着一家的門戶,面對多少悲歡離合,多少人間冷暖,用“吱——吱——呀——呀”铿锵低沉的老嗓音訴說着居家過日子中,那些難念的“經文”!曆史的風風雨雨,剝蝕不去曾經古拙生動的故事,也淘漉不去老門墩前的世俗人情。雖說梧桐木制作的風箱大而不重,可周二爺一路挑着歇歇走走的過了西關的五路獅子口,迎面過來城牆根大染坊裡挑着大竹筐和推着獨輪車來洗紗運水的幾個小夥計,大家都認識周二爺,見面自然“二爺長,二爺短”的打着招呼。“二爺,這是誰家的風箱?”“喔,這是城頂麟趾巷徐老三家的,昨兒做得了,今兒送。”“您老手快活好,咋不推車送?”“大清早,二小子用它推着他娘去南關藥王廟趕大集哩。”......“小小子兒,坐門墩兒。哭着嚷着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幹什麼?洗衣、鋪炕、疊被子兒,,,”
在老濟南開埠前,普利大街并沒有與西關大街打通,此地尚有普利門、林祥門兩處城門,它們把濟南内城和外城完全分隔開來。因此,城頂一帶是出濟南内城的頂端和盡頭,所以被百姓俗稱為“城頂”。在這一片區域裡,東起剪子巷、箅子巷、神堂巷,西至筐市街、鐵塔街、花店街、館驿街、銅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場街、碧梧街、下驢市街等街道,其地勢均比較低窪,遍布着水窪、池塘。明末清初時,這一帶有大量沼澤和藕池。随着手工業、商貿業的發展,大量藕池被填平,民居、店鋪陸續出現,形成大闆橋、小闆橋、曹家巷等諸多水巷。曾經這片區域遍布的水窪、池塘,很多老年人應該記憶猶新,街上總有積水,路人要踩着潮濕的大青石而行;每到夏季,幾棵老柳樹背靠着斑駁舊牆,面朝生滿青苔的灰瓦房,枝葉婆娑,窸窸窣窣迎風舞動;那時路邊青石闆下會長滿水草,坑坑窪窪低處的河溝裡也會有遊動着最大半尺的草魚……《剪子、包袱、錘,記憶中老門墩上的那些事!》精彩繼續......
(原創作品版權歸屬原作者)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