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如何排除白血病?去醫院看病,血常規檢查往往是最基礎的操作但不少患者拿到血常規檢查報告單後很疑惑:這麼多數值,到底應該看哪個?“↑”“↓”是什麼意思?,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血常規如何排除白血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去醫院看病,血常規檢查往往是最基礎的操作。但不少患者拿到血常規檢查報告單後很疑惑:這麼多數值,到底應該看哪個?“↑”“↓”是什麼意思?
血液主要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常規檢查的重點是查看血細胞部分;而血細胞是由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闆組成。通過血常規檢查中這3種細胞的檢查結果,能大緻判定血液的健康程度,進而判定身體的健康程度。
紅細胞最主要的功能是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
紅細胞“↓”提示貧血。紅細胞最主要的成分是血紅蛋白。一旦紅細胞的數值偏低,就相當于血紅蛋白變少了,此時血液質量就會受到影響,運送氧氣的能力也會變弱,易出現貧血症狀,使人看上去面色蒼白;一旦貧血久了,就會導緻心髒病發生,甚至影響神經系統以及大腦。這可能由三大原因導緻。
生成減少 紅細胞生成減少可能是正常的骨髓造血能力出現問題,包括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物質攝入少,缺少合成紅細胞的原料,也會減少生成。
丢失多 如果紅細胞生産正常,就需懷疑是否有向外流失的問題,比如痔瘡、血尿、消化道出血、胃腸道疾病等;女性的月經量過多也會導緻失血過多,進而引發紅細胞減少,出現貧血。
破壞多 有些人對某些消炎藥、解熱鎮痛藥比較敏感,血液組織被破壞;自身免疫疾病也可能導緻自身免疫系統“殺死”紅細胞。
紅細胞“↑”可能是病理性。這可能有病理性原因,最常見的是骨髓增殖性腫瘤,會引起骨髓過度生成紅細胞。此外,先心病、肺心病等心肺疾病、腎髒疾病、腫瘤也可導緻這種情況。
白細胞是5種細胞的總稱,分别是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和嗜堿粒細胞,幫助機體殺滅細菌、病毒,并監視身體是否穩定。隻有體内有足夠數量的白細胞,才會有正常的抗細菌或病毒攻擊能力。
白細胞“↓”免疫力下降。如果白細胞低于正常範圍,尤其是中性粒細胞低于1000/微升,人體抵抗力就低了;如果白細胞嚴重減少,發生感染的幾率顯著增加。
排除遺傳因素外,引起白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一般有4種:
一是骨髓疾病導緻白細胞生成減少和成熟障礙,比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二是服用解熱鎮痛藥、磺胺類藥、抗結核藥、甲亢藥等藥物;
三是病毒感染,比如流行性感冒、乙肝病毒感染等;
四是患有免疫系統疾病,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此外,部分患者是假性白細胞減少,是由于白細胞滞留在循環池中引起的,實際上體内的白細胞總數不低。
白細胞“↑”與感染相關。各種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膿性炎症,比如中耳炎、扁桃體炎、闌尾炎、膿腫等;肺炎、敗血症等全身感染,尿毒症、惡性腫瘤等都可導緻白細胞增多。
血小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止血、凝血。
血小闆偏低不一定要治療。如果排除白血病等疾病因素影響,血小闆低但程度不高,患者也沒有出血表現,不一定需要治療。當血小闆低于6萬/微升時,存在出血或感染的風險。
血小闆偏高易形成血栓。血小闆過高會影響血液流動,血流速度緩慢時,易出現血栓,進而引發心梗、腦梗,危及生命。骨髓增殖性腫瘤引起的血小闆增多,還會伴有血小闆功能異常,患者可能出現出血,也需要重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