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作者:白居易 (唐)
邯鄲驿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邯鄲冬至夜思家》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隻是用叙述的語氣來描繪遠客的懷親之情。其佳處,一是以直率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人們常有的一種生活體驗,感情真摯動人。二是構思精巧别緻:首先,詩中無一“思”字,隻平平叙來,卻處處含着“思”情;其次,寫自己思家,卻從對面着筆,說家裡人在談論着遠行的自己。
但我們今天不說古詩詞,來聊聊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九九消寒圖。
看過二月河先生寫的清帝系列的都應該記得裡面有兩個細節(但老丁記不清了啊,大概是下面叙述的這樣),一是宮裡的人給八王爺報信說康熙明天肯定要召見廢太子胤礽,八王爺問他(她)怎麼知道,宮人說康熙每次畫梅花畫到最後一筆的時候就要召見,明天就是最後一筆了。這個梅花就是九九消寒圖的梅花。
二是康熙喜歡四阿哥胤禛的兒子弘曆,帶在宮裡教他讀書。時值冬天,康熙在一塊屏風前和弘曆寫字,共九個字,康熙和弘曆每天隻合寫一個筆劃,這九個字是“亭前垂柳珍重帶春風。”這也是九九消寒的字。
說到九九消寒圖,就要先說說中國的節氣知識了。古代中國曆法(夏曆,或者就是我們現在說陰曆或者農曆),将一年均分為365.24219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節),兩氣(節)為一月。這樣将一個太陽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前半月稱為節氣,後半月稱為中氣,甲子紀年,60年周而複始(這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詳細記載)。
冬至的三候是:“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其實是水和氣的溫差的問題,冬至時并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還會繼續下降,這時就顯的水溫比氣溫要高的多了。
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說話,冬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是24節氣中第一個确立的節氣,跟清明一樣,也是一個活節(對夏曆來說日期并不固定),從這一天開始,白晝變長,太陽高度變大,陰極陽生。所以要賀冬。
除了冬至夏至,還有三伏三九,比喻做事情堅持的好,認真刻苦,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拳不離口,曲不離手,内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三伏怎麼數,稍微有點兒麻煩,三九怎麼數,就比較簡單。從冬至這天算一九的第一天,一直往下數,數到九,一九就結束。然後再從一開始數到九,就是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依次類推下去。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是我們熟悉的數九歌,三九四九,就是冬至後18天到36天,也就是1月10日到1月28日之間,這時候也正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符合我們課本上講的一年當中氣溫最低在1月份,也就是三九寒天。九九加一九,就是十個九,90天之後,也就是三個月之後,就到了3月21日前後,正是春分。春分時也正是要春耕之時,耕牛遍地走。
如果炎熱還可以阻擋,那冷起來就讓人無處遁形,為了捱過這寒冷的冬天,人們都數着天數過日子,慢慢就誕生了九九消寒圖。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曆”,人們寄望于它,來預蔔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的日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消寒圖有多種形式,我們先從最簡單的開始。
一、金錢式
我覺得這是最早的形式,也是普通老百姓的形式,誰不想有錢啊,代表了老百姓最樸素的願望,而且畫這個又簡單,不受會不會寫字的影響,古時候會寫字的人還是少的。金錢式演化到最後,不僅隻是可以數過了多少天,而且可以記錄天氣。如下圖:
在銅錢圖上記錄天氣的口訣是: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下圖就是畫好的銅錢消寒圖,這八十一天的天氣變化一目了然,并由此還總結了氣象氣候方面的諺語,如:晴冬至,年必雨;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冬至西北風,來年幹一春;冬至南風百日陰;冬至在頭,凍死老,冬至在中,單衣過冬,冬至在尾,後悔沒有火爐;等等。
二、畫圓圈
從畫銅錢演變成畫不同形式的圓圈,跟自己的生活相聯系,比如道教可以畫八卦,佛教可以畫木魚等等,如下圖。依然可以根據圓圈畫的不同的位置來表示天氣狀況。
三、畫梅花
逐漸演變的有藝術性,就是從冬至這天起,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個"九",每瓣代表一天,每過一天就用顔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盡春深,也有不用顔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陰晴雨雪的畫九。
也更加浪漫,出現了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詠及此俗,其自注雲:"冬至後,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這種設計,可謂獨出機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聯系,真讓人叫絕。
四、寫九畫字
選擇九個9畫的字聯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塗一筆。一般選用的九畫字聯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徐珂《清稗類鈔·時令類》載:“宣宗禦制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鈎之,裝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圖……自冬至始,日填一劃,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圖中兩側的紅色小字是這九天的起始日期。後來覺得每天簡單描寫一筆,意猶未盡,便在寫完當日一筆後,再用其他色筆,在筆畫上記錄當日的晴陰冷暖。像下圖“亭”字的第一筆上寫的是“今日風”。
但後來所記内容更為詳細,如下圖,在墨筆畫上,再用白色細筆填寫當日天氣情況。春字的第四筆那一撇上有“終日涼風侵入皮膚如刀刺”,但也有“萬壽無疆”,“浪費筆墨今日休”超出記載天氣意義的字樣。因此,當一幅“消寒圖”填完之後,則成了是年冬季天氣情況的檔案記錄, “每歲相沿,遂成故事”。
再後來演變成對聯,最雅緻的是作九體對聯,如上聯為:柔柳輕盈香茗賀春臨,下聯是:幽柏玲珑濃蔭送秋殘。上聯寫: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一幅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冬盡聯成,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
上面的管城春滿,一開始不理解是什麼意思,以為管城是地名,後來查得“管”是指筆,古代毛筆是管狀,當然現在筆也是管狀,所以筆又叫管城子。
五、消寒葫蘆圖
全圖每九詩四句,共三十六句,共計252個字,特引述詩文如下:
頭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萬物生,堯湯舜禹傳桀事,武王伐纣列國分。二九朔風冷難當,臨潼鬥寶各逞強,王翦一恕平六國,一統江山秦始皇。三九紛紛降雪霜,斬蛇起義漢劉邦,霸王力舉千斤鼎,棄職歸山張子房。四九滴水凍成冰,青梅煮酒論英雄,孫權獨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屬晉公。五九迎春地氣通,紅拂私奔出深宮,英雄奇遇張忠儉,李淵出現太原城。六九春分天漸長,咬金聚會在瓦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瓊敬德保唐王。七九南來雁北飛,探母回令是彥輝,夤夜母子得相會,相會不該轉回歸。八九河開綠水流,洪武永樂南北遊,伯溫辭朝歸山去,崇祯無福天下丢。九九八十一日完,闖王造反到順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國大清坐金銮。
在這首“九九消寒詩圖”中,從遠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銮”,提到了我國幾千年曆史長河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時空跨度大,内容豐富,讀來耐人尋味。在這幅詩圖中,詩句又交叉雙環繞的葫蘆型,圍繞着“雁南飛哉(栽)柳芽待春來”九個字轉寫下來,每字亦均為九筆,每日一筆,“九九八十一日盡。”消寒詩圖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挂在宮廷的居室中,是一種用文字筆墨來娛樂記時消遣之作。
在消寒長詩中,也有記述當年當時事件的,如下圖,依稀可辨二次革命、黃興等字眼。
九九消寒,真是最美最浪漫的冬至習俗。
《高中地理微專題精選100例》和《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狀元秘卷52》是高中地理高考複習備考的好資料,可點擊左下方“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