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這天,北方家家戶戶都會煮上一鍋美味香甜的臘八粥,腌上一壇翠綠爽口的臘八蒜,而佛教信徒還會在這天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别看臘八節在現在并不是特别顯眼的節日,事實上,臘八節有着和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同樣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傳承。臘八節在古稱為“臘祭”,在《孔子家語》中有孔子的徒弟子貢參加“臘祭”的故事,這說明臘八節祭祀活動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非常盛行。
據史書記載,臘八節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祭竈節,需要給竈王爺送糖、瓜子等吃食祭祀,在淮南王劉安《淮南子·禮論訓》中說:“炎帝作火,而死為竈。”古人将炎帝視為竈王爺,也有說法竈王爺是火神祝融,祝融是三皇五帝中五帝的後代。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足以看出祭竈的起源之久,而祭竈再往前追溯便是“臘祭”,可以說臘八節和祭竈節都是由古代的“臘祭”而來,相傳最早便是從上古聖王神農氏開始的。
“臘祭”是一年歲終的隆重祭祀活動,但祭祀的不是祖先,而是與農業有關的神祇。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舉行,祭祀活動中有一項“八蠟”,即“八蠟以祀四方”,意思是用八種不同的谷物來祭祀四方的八種神,而這八神大多都是與農業相關的神明。在農耕時期,百姓們認為“吃飽穿暖”才是根本,因此對這些對農業有利的神明最為敬仰,而天子也非常重視每年的“臘祭”活動,需要蠟祭以祀神,并且進行虔心禱祝,祈禱諸神在來年能保佑百姓農事順利、秋有豐收,久而久之,這項祭祀活動又稱為“天子大蠟八”。
在祭祀活動結束後,那些祭祀所用的8種谷物便會煮成粥,皇帝會将粥賜予參與祭祀的群臣、百姓,還會向各個寺廟發放谷物糧食,這就是臘八節最初的原型。
而到了先秦時期,仍延傳着“臘祭”的習俗,節日在臘月,但具體的日子卻仍不固定,直到漢代才明确了臘祭這一天為“臘日”,臘日固定在了每年的臘月初八這一天,遂成為一個節日,稱為臘八節。而祭祀的對象也由八神改為了五位家神,即門、戶、天窗、竈、行(門内土地)這5種,祭祀活動雖在延傳,但當時并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後來,随着佛教的傳播,臘八這一天又被賦予了新的内涵,而臘八粥便由此産生。臘八粥又名“七寶五味粥”、“佛粥”,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有記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刹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而到了清朝臘八粥更是盛行,臘八粥中的食材也遠遠超出了8種。
臘八粥的食材豐富,各地各家的做法也各有不同,熬好一鍋粥,大約要三個半小時,是實實在在的“功夫粥”,而一碗傳統的臘八粥需要有這5類食材。
第一類是谷類,即大米、粳米、糯米、薏米、小米、黑米、紫米等。
第二類為豆類,即赤小豆、綠豆、芸豆、扁豆、黃豆、紅豆等。
第三類為堅果類,即核桃、蓮子、葡萄幹、松子仁、杏仁、花生、闆栗等。
第四類為藥材類,即芡實、枸杞、幹百合等。
第五類為果蔬類,即桂圓、紅棗、山藥等。
這五類食材是臘八粥最基礎的食材,正所謂“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無論少哪一類臘八粥都不能算是完整的。
而老一輩常說臘八粥需“五行俱全”,這裡的五行便是指的這五類食材,彙集了全年各季的食材,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中各個顔色,所以我們在做臘八粥時,這五類食材一類都不能少,老傳統不能丢。
臘八粥所需食材:大米,糯米,小米,黑米,紅豆,芸豆,綠豆,黃豆,花生,核桃,蓮子,幹百合,紅棗,蜜棗,冰糖。
1、準備食材,将所有需要清洗的食材如谷類、豆類等放入碗中,用清水反複沖洗幾遍,一些堅果類、果蔬類食材按需處理,如核桃掰碎,紅棗洗淨去核。
2、浸泡,将需要浸泡的食材放進同一個碗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提前浸泡一夜,因食材種類過多,浸泡後烹煮能使所有食材煮熟的時間一緻,一些易熟的食材,如紅棗、核桃、蜜棗準備好即可。
3、除了易熟的食材和冰糖外,将浸泡好的食材倒入電飯鍋中,加入足量的清水,按煮粥鍵,焖煮90分鐘。
4、待食材煮至濃稠時,加入紅棗、蜜棗、核桃、冰糖,攪拌均勻後,繼續焖煮15分鐘左右,煮好後可以再焖5分鐘,這樣做出來的臘八粥濃香軟爛,粘稠絲滑。
——老井說——
臘八粥沒有固定的食材,但想要喝到一碗傳統的臘八粥,這5類食材缺一不可。一碗濃香軟糯的臘八粥,彙集了一年中各個季節的收獲,寓意“五行俱全”。更有人在臘八粥的食材上,特地挑選出五行中自己喜歡的顔色,将這樣的臘八粥作為“增運粥”,祈禱來年能增旺增運,臘八将至,記得給家人煮一碗“五行俱全”的臘八粥,祝願新的一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緻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