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徐彙區華泾路1000弄華泾五村的居民黃女士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稱自己的私家車停在小區内時被剮蹭,她和物業前往機房查看小區監控時,發現15個探頭都出現“黑屏”故障。物業隻能找到一處拍攝角度不全面的探頭,捕捉到疑似黃女士車輛尾部被撞的畫面。“要是這處鏡頭也故障,就沒辦法找到證據索賠了!”這次意外事故讓黃女士對小區監控的運行現狀感到不安,認為物業在管理安防設備上存在失職。
小區監控如此高故障率不常見,為什麼會發生?光靠物業企業就能解決嗎?為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進行了多方走訪。
△徐彙區華泾五村小區南門。
反複修、反複壞,社區監控故障率高
11月29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小區南門進入。小區正處于“美麗家園”改造中,本就不寬的主幹道上經常來往工程車。
黃女士告訴記者,10月18日傍晚回家,她将車子塞進了位于南門附近主幹道西側劃出的一排停車位内。第二天早上,發現車輛尾部右側被剮蹭了一大塊。查看周邊小區攝像頭排布,最近的攝像頭位于對面綠化帶的一根黑色杆子上。她立即找到物業,要求到機房查找監控錄像,以便找到索賠對象。
由于攝像頭角度略低,隻有車尾的左半部分被拍到,還時不時被樹枝遮擋。應黃女士要求多次審看後,物業人員觀察到10月19日早上8時35分左右,一名男子在黃女士車輛後方觀察徘徊,并用腳踢了兩腳。再往前調看,發現有一輛黃色工程吊車經過,物業推斷剮蹭是施工隊的工作人員所為。慶幸之餘,黃女士也把擔憂反映給記者:在機房,她看到15個監控攝像頭都處于故障狀态,物業說積攢到一定數量一起上報維修。
△華泾五村車輛被剮蹭的大概位置,紅圈處為最近的監控攝像頭。
“監控故障就應該馬上修,怎麼能攢着?”闵行區浦江鎮江文路330弄的袁先生産生了和黃女士一樣的擔憂。11月,他看到好幾位鄰居在小區群裡反映監控探頭損壞的情況,有業主遇到車輛被剮蹭和盜竊事件,去物業調取監控錄像,每次都說探頭壞了,看不到。“兩年前,鎮裡結合美麗家園建設在每個門棟前都安了兩三個探頭,怎麼這麼快就壞了?”
11月30日,記者在江文路330弄小區物業管理處監控室看到,兩年前安裝的監控設備共計132個攝像頭,5個顯示“找不到主機”,另一側開發商建設時配備的136個監控設備,已經運行13年,有約10個顯示藍屏或黑屏。物業經理告訴記者,前者穩定率較差,經常會出現“掉線”的情況,後者老化問題突出。“有時候有十幾個顯示不了,有時候又可能全屏黑掉,今天還算少的。”
△闵行區浦江鎮江文路330弄小區的監控機房顯示屏。
老小區面臨240個監控的維保資金壓力
對于政府出資改造安裝的監控設備,政府通常會協調供應商提供一段時間的保修。浦江鎮房屋管理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美麗家園改造時安裝的攝像頭使用的是數字信号,在後續設備更新升級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不兼容的情況。他已和維保單位溝通,“如果确實在兩年的保修期内出現推诿的情況,我們會要求其進行徹底維修,修好後再交給小區。”
但對于華泾五村來說,這段保修服務期已經結束。據了解,華泾五村的監控系統5年前由華泾鎮政府出資改造,不僅用上了彩色高清攝像頭,數量上還大幅度增加。頭三年由政府負責維保。三年之後,再由小區負責,承擔修理費用。據了解,業委會聘請了一家第三方維保公司日常對故障的監控攝像頭進行檢查和修理,通常一星期來一次。
記者在現場看到,華泾五村的監控攝像頭設置得相當密集。每個樓棟出入口門頭都安裝了1至2個攝像頭,角度朝下對準着門禁的進出人員,主幹、支道則有2至4個攝像頭。每個攝像頭都配備了LED照明燈。小區物業上海中房物業發展公司的王經理帶記者到了附近的監控機房。機房不過8平方米,三面牆都被一個個電子監控屏幕占據,一台空調全天24小時維持在26攝氏度運轉。“這裡有240個左右的屏幕,黑屏的就是壞的,還沒來得及修。”王經理解釋。記者數了數,黑屏數量有27個,26個顯示“找不到網絡主機”,1個顯示“調試中”。再仔細觀察監控畫面,有的看不到路面信息,有的像是蒙上了一層白霧。
△華泾五村的物業辦公室。
王經理表示,小區近兩個月在進行美麗家園改造,預計于12月底結束。施工期間,不少監控的運行因為腳手架的搭建造成影響。待施工結束後,他們将安排維保單位統一排查所有監控,恢複到原樣。
但無法回避的是,240多個監控攝像頭的故障率比想象得要高。王經理表示,一個月至少要修五六個。問題多見于攝像頭組件老化。而一個攝像頭的報價在900元左右,一年下來,維修費用不少。令他擔心的是,小區維修資金餘額已近紅線。随着監控攝像頭的持續老化,故障數量勢必增加,小區可能面臨更換不起、續籌資金難度又較大的境地。
△華泾五村的監控機房。
社區“微基建”如何才能可持續?
華泾五村是21世紀初建造的商品房加售後公房的混合型小區,常住人口3800餘人,老齡人口占整個小區人口的30%左右。“自從裝了監控,電瓶車偷盜情況确實大幅下降。”記者随機詢問了幾位居民,均對監控攝像頭的安裝贊不絕口,認為有力地提升了小區的安防水平。
不過,監控設施給老舊小區的生活品質帶來提升的同時,後續帶來的維保資金如何解決,也對社區管理提出新的挑戰。也不僅是監控,社區更新中的智能門禁、平改坡、外牆修複、加裝電梯等一系列惠民實事“微基建”,都有着類似的問題。
△闵行區浦江鎮江文路330弄小區的監控攝像頭。
浦東新區物業管理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孫晔認為,“微基建”首先必須在依法依規的底線下展開。對于安裝數量、資金規模較大的設施設備,業委會、物業應當與施工單位協商,确立書面合同,講明施工目的、方案及依據,明确保修責任等細則。随後征求居民同意,召開業主大會。在保修期結束,這些設施設備移交給業主自治時,也需要向業主大會征求後續運營維護的方案意見,定期公示相關開支成本。
對于專項維修資金吃緊、續籌難度很大的老舊小區,孫晔建議,一方面,可以聘請專業機構再次評估設備設施的布局方案,靈活調整數量等實現減負增效。另一方面,若協商下來,業主大會認定保持現狀,那麼可以與居委會溝通,申請一定的政府補貼,加上公共收益和維修資金的組合,支撐“微基建”的基本運行。在“12345”的相關投訴中,就有屬地街道回應,願意提供一部分資金支持,幫助小區重新采購新的監控系統。
“社區更新‘微基建’事關社區民衆的空間利益。”孫晔強調,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領下,需要積極引導并指導業主大會提升自治共治的能力,參與到“微基建”的使用、運營和評價中來。一旦形成基本的規則意識和程序意識,将會非常有利于社區更新中的共識形成,最終也有利于“微基建”的可持續維護使用,從而降低治理成本。
欄目主編:毛錦偉 文字編輯:毛錦偉
視頻采制:栗思 車佳楠
來源:作者:車佳楠 栗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