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懸棺”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境内,珙縣、興文、筠連等縣境内均有分布。《珙縣志》載“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早在1956年就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珙縣、興文與雲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
漢字解釋
“僰”(bó)字解釋:
1.逼迫。
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僰人”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恃君覽》,說:“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筰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多無君。”《說文解字》記:“僰,犍為僰蠻也”。漢朝時,滇(今雲南中部)有“滇僰”、邛都(今四川西南部)有“邛僰”,又有“僰道”(秦五尺道)。漢朝之後,“僰”的名稱不見于記載。宋朝時,大理國主體民族稱“僰人”或“白人”。元朝時,“僰人”或“白人”被鄙稱為“僰夷”或“白夷”。[1]
懸棺
僰人懸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為特征。共保存有懸棺265具,是目前國内保存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離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達100米。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岩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随葬品置腳下兩側,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其中麻織品最多,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葬的族屬,學術界争議頗大。其時代,上限未知,下限為明代。
未完待續,欲想更多了解懸棺,請關注頭條号\僰鄉居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