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一道美麗的風景,曆來受到文人畫士的青睐,以之為歌詠的題材。“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脍炙人口,千古流傳。
這首詩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的手法。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隐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次句“遙看瀑布挂前川” ,“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挂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缭繞,山間白練懸挂,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淩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岩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緻,于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梁衡的《壺口瀑布》記叙了作者幾次遊覽壺口瀑布所見到的壯麗景觀。讓我們跟着作者的視角來感受黃河的博大寬厚、積極向上、勇往直前。
作者第一次到壺口春瀑布是在雨季, 聽到:濤聲隐隐如雷,震耳欲聾;看到:霧氣彌漫,河水沸騰着;被急急吸去的水流,水不斷地沖進去,沖進去……面對雨季的黃河,作者的感受是“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聽不見,可怕、恐慌,危險。”寫出了黃河壺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氣勢。
作者第二次到壺口看瀑布是在枯水季節。 作者看到河水“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中抖落”;“又如一卷鋼闆出軋”,那種凝重,那種猛烈,我們看到黃河的壺口瀑布有如歌如畫的一面,又有令人震撼的剛強的一面,可謂剛柔相濟。
文中有許多精彩的句子:“壺口瀑布不是從高處落下,讓人們仰觀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溝裡跌去,人們隻能俯視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一個“吸”字,寫出了壺口瀑布之水的氣勢,能量盡顯無遺,省去了不少渲染的筆墨。 “于是,隻急慌慌地掃了幾眼,我便匆匆逃離,到了岸上回望那團白煙,心還在不住地跳....“急慌慌”“匆匆”“不住地” ,用“我”的瞬間系列感觀,襯托壺口瀑布之險。
“黃河在這裡由寬而窄,由高到低,隻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着,頓然攏成束,向龍槽裡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 ”一連串的“跌”字,把瀑布的來勢之猛、落差之大表現得淋漓盡緻。
“果然,車還在半山腰就聽見濤聲隐隐如雷,河谷裡霧氣彌漫,我們大着膽子下到灘裡,那河就像鍋正沸着的水。”此句運用比喻,形象地描繪了黃河外形之厚重雄偉壯觀。
“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争。”河水“怒”在哪裡? 一個“怒”字表現由黃河水憤怒時的力量之大。句子借水喻人,表現人的感情,寬厚,但絕無軟弱”。借助黃河水,生動地寫出了中華民族有耐力、有鋼鐵般的意志、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者所歌頌的并不僅僅是壺口瀑布,而是整個黃河。黃河具有豐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在作者筆下,“蘊偉力而靜持,遇強阻而必摧,繞山嶽而順柔,坦蕩蕩而存天地”的黃河,不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征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