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曆史人物,我們每個人都有着不一樣的看法,但是大緻的方向卻是一緻的,而影響着我們觀點的差不多都是記載着那些曆史人物事迹的書籍,根據書中的故事和作者的評價來判定這個人物的性格。
但即使是一些非常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某些對人物性格的描述也并不一定客觀真實,比如在《三國演義》裡面,将周瑜刻畫成了一個心胸狹隘的人,處處與諸葛亮比較,還因為比不過人家而處處設計人家,最後還活活的被諸葛亮氣死了,最後還在死之前說出了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說既然有了我周瑜,為何還要出現一個諸葛亮。
這樣看來,這句歎息就是周瑜在抱怨,怨恨諸葛亮的存在,讓他周瑜沒有容身之地。這就讓人們對周瑜的印象大打折扣,覺得這個人簡直就是太小氣了,度量太小,還不允許比他好的人存在。
很多人就是因為看了這部著作,便對周瑜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本來他們覺得這個人物在曆史上還是很有功績的,是個很優秀的男子,可是看了三國之後他們便覺得,這周瑜也不過如此,所有的伎倆在諸葛亮面前都不值一提,肚量還那麼小,一點也比不上諸葛亮。于是諸葛亮的形象在衆人的心中高大了許多,而周瑜的形象卻是跌了許多。
事實上在這本著作裡面,作者對周瑜的描述并不完全正确,甚至可以說将周瑜的形象破壞了很多,隻不過是因為作者想要擡高諸葛亮的地位,然後貶低周瑜,突出諸葛亮的高大形象。實際上周瑜不僅是當時的美男子,娶了當時的江南第一美女小喬,而且他的智慧一點也不差,能文能武,各方面都很優秀。
且不說他和諸葛亮兩人之間到底哪個更厲害,光是從肚量上來說,周瑜絕不是演義裡面說的那般狹隘,我們可以從他在死前說的下半句話看出,這句話是這麼說的“君未歸,孤何安!”
看了這下半句,再聯系上面說的上半句,我們就可以看出,周瑜說的這句話的意思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他并不是在嫉妒,而是在歎息。他知道諸葛亮的才能并不在他之下,所以一直想着将這個才子拉攏到自己這一方來,和他一起輔佐孫權,如今他有時日不多了,這個期望越發濃烈,希望在臨死之前能讓諸葛亮知道他的想法,去輔佐孫權,一起成就千秋霸業。
大家肯定有些疑惑,周瑜不是被氣死的麼?應該是很快就死了,怎麼又說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像是快病死那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沒錯,周瑜其實并不是被氣死的,上文已經解釋了周瑜的心胸并不狹隘,所以被氣死這個說法就不成立了,事實上周瑜是在西進的半路上病死的,而他發出感歎也是因為他的戰略計劃還沒有實施,他的身體便不行了,死之前心中萬般難過,于是才發出這句感歎,這個時候他還年輕,可以說是英年早逝了。
所以說,當我們閱讀一部作品的時候,不僅要品味其中作者的意味,去感悟其中的道理以及了解相關的曆史人物,還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不要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因為每個人的看法和見解都不一樣,對喜愛的人物也有着一定的偏愛,于是難免會踩低另一個人物,去捧高喜歡的這個人物,從而給讀者們灌輸了不正确的觀念,使得讀者們也無法客觀公正的去評價書中的每一個人物。
這樣,曆史人物的形象就會被破壞,人們也會一直曲解這個曆史人物的人物形象,這是很不利于人們真正的了解曆史的。因此,還是建議大家在看一些作品時,也不要忘記去參考一些其他的相關書籍,正确認識曆史和曆史人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