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在近年來的影視劇當中,一定見到過和尚的頭頂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香疤,這個香疤叫做“爇(ruo)頂”。所謂“爇頂”的過程是這樣的:在頭頂上點燃幾個塔形的殘香頭,讓其燃燒至熄滅,表示‘願以肉身作香,燃點敬佛’的誠心。燒痂後留下的疤點,俗稱之為‘戒疤’。這種情形在佛家叫做“爇頂”。“爇"是點燃、焚燒的意思。電影《少林寺》中覺遠和尚出家時,還舉行隆重的儀式,在頭頂上燒點香疤。就真實地還原了“爇頂”的過程。
電影《少林寺》中的覺遠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僅為配合叙事之用,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和尚“爇頂"的出處見于《大佛頂首楞嚴經》:“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于如來形像之前,燃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熱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于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若我滅後”的“我”指釋迦牟尼佛,“滅”即逝世。“比丘”是僧人的梵音。“修三摩提”梵語指修禅定。“無始宿債一時酬畢”指過去的業障都能償清。“長揖世間永脫諸漏”是說長在世間永遠解脫一切煩惱。“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于法已決定心”意思是雖然沒有達到最高正覺的境界,這個人對于佛法已是達到不可動搖的信念。這就是說燒香疤是信徒表示虔誠信佛的決心。
釋迦牟尼佛像
香疤不僅頭頂上有,身上的某一部分也有。頭頂上的香疤數量不等,有一點、二點、三點、六點、九點、十二點的區别,越多表示對佛祖越虔誠。有的僧人甚至還要燒去一根或者兩根手指。
爇頂始于何時,确切時間有待考證。不過在唐、宋時期似乎沒有見到過。例如唐代高僧鑒真和尚(公元688—763 年)的真身塑像(其弟子思托做,在日本保存了一千二百多年)就沒有爇頂的香疤痕迹。又如唐玄奘三藏法師像的頭頂上也沒有香疤。當時到中國留學的一些日本僧人如空海等也不曾有爇頂的事情發生。據現有的資料顯示,爇頂的普遍流行始于元代。
鑒真大和尚像
據《新續高僧傳》記載,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元世祖召見至德和尚,賜宴并賜他紫方袍,令他主持天禧和旌忠兩座寺廟,特賜“佛光大師”之号,“當于七衆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無犯,至于爇香頂指為終身誓言”。當至德和尚傳戒時,他的弟子都必須爇香頂指,作為終身之誓。傳說元人倡導爇頂之法,是為了以此作為區别喇嘛和漢僧的标記,如果真的如此,則實際上是歧視漢僧的舉動。
元世祖忽必烈像
既然和尚爇頂在唐宋時代并未流行,但是有些描寫唐宋時期社會生活的影視劇中卻出現了爇項的和尚,這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所以這也是極為不嚴肅、不妥當的。
感謝閱讀!
嚴正聲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嚴禁以任何形式搬運、抄襲、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版權所有,如有侵權,一經發現,必将追究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