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職業發展機會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職業發展機會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1-24 02:20:14

職業發展機會主要包括哪幾方面(個人職業發展的模式大略上可分為兩種)1

公衆号:皮球研究所

在當今我國,一個人職業發展的模式大略上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強調“職位”(即“職”),一種是強調“事業”(即“業”)。

偏重職位的路線是,你進入一家公司,努力去适應公司的環境,适應公司的文化,适應你上司的工作風格,适應你的同僚,尋找機遇,做出成績,得到權力核心的認可,沿着公司裡或明确或模糊的職業路徑,一步步往上走。

适應環境如魚得水,或者運氣好的,發展比較順遂,從基層員工,發展為中層管理者,少數甚至能成為高管。

你也看出來了,這種模式,更适應體制内,或者大公司。

體制内或者體制外的大公司,公司文化已然成型,制度健全,個人僅僅是小小的螺絲釘,離開公司這個平台,你可能什麼都不是,隻會很細分的一些工作,習慣是走流程。而公司,離了誰都能轉。你沒有什麼議價權,唯一的捷徑是抱緊有權者的大腿。

而偏重事業的路線是,你一開始就要明白,自己做的不僅僅是公司裡的某個職位,而是社會分工産業鍊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可能很小,但必須能夠随時對接到市場中,盡可能做到熱拔插。

你要在某個方面做到非常的專業。

你不用強迫自己去适應某個環境。如果不适應,跳槽就是,總能找到脾性和風格跟你對路的團隊。

在跳槽中,你才會實現自己的職業成長,而不是在某個公司裡苦苦等候,希望升職的機會能輪到自己。

這種模式,更适應體制外、市場化程度高的地方。

你不是為這個公司的某個職位工作,而是為了市場上存在的職位工作,你可以把這類的工作當成自己畢生的事業(當然,依然要随着社會的發展而轉型)。

你也不必得到一家公司某幾個掌權的領導的認可,隻需得到市場的認可就行。這裡的領導不對路,再見,另投他處。

這種模式走到極緻,是你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的尋找認可自己、理念契合、能力互補的“事業合夥人”,當條件具備時,就可以自己創業。

而第一種強調職位的模式呢,是不可能有什麼一以貫之的事業的,也很難找到自己的“合夥人”。你可能有很認可很欽佩很信賴的領導/同事/下屬,但不好意思,如果你升職或者調動了,人你不能帶走。你隻能再去适應組織上給你安排的人力。

舉個栗子,你在某個大國企管财務,做的很好,深得領導信賴。在職位有空缺的時候,領導打算調你任辦公室主任。這個崗位是領導的心腹,前途看好。但你過去,基本上就暫時放棄了自己的财務專業,而天天鞍前馬後為領導忙活。

職位各有不同,一步步往上走,但難以在某一方面形成積累。

在這種強調職位的公司裡,你經常換工種,可能發展的更快,樹挪死人挪活嘛。

而在第二種強調事業的模式裡,常換工種,反而是大忌。

比如你在市場化機構做财務工作,原來在一家小私企,積累夠了之後,跳到上市公司,平台更大了。

但如果你在小私企做了一陣子财務,又調到行政部門,那麼你的職業生涯是散亂無序、沒有持續積累的。

很多時候,中年失業,是因為你沒有區分清楚以上兩種職業發展的模式,把日子過岔了。

比如你在市場化機構裡,你應該持續積累,包括專業能力和人脈(事業合夥人),如果積累速度放慢乃至停滞,也許就到了你該走的時候了。

該跳槽跳槽,該創業創業。

千萬别還一門心思在這裡呆着,你已經貴到企業 用不起了。

你自己不走,被裁了,還賴公司無情,害你中年失業。

你這是把市場化機構活成了體制内啊。

在市場化機構裡,你進來的第一天,就要想着自己要如何離開、帶着什麼離開。

有個朋友去了羅輯思維,說到他們的面試。面試中,公司就表示,不會養你一輩子,可能同事緣分也就三五年,問她打算幹幾年,幾年後離職的時候,希望自己能夠成長為什麼樣子。

這是真正為員工負責的市場化機構,至少言語上想為員工負責。

如果市場化機構對你的培養混亂無序,把你當苦力使用沒有積累,你還是早走為宜。如果等到35、40了還沒有專業與人脈的積累,你就會惶惶不可終日。中年失業,變成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你的頭頂上。你會逐漸膽怯、卑微,因為你離不了公司,而公司卻可以絲毫不在意你。

但是同樣35、40歲,在體制内或大公司裡,也沒有專業和人脈的積累的那些人,為什麼反而活的悠哉呢?

因為這些人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業啊。

他們所服務的機構,強調的是職位。他們已經獲得了“編制”,隻要不出大錯,社會環境不發生大的變化,他們就能在這個機構中一直穩穩的工作下去。

體制内、大公司已經把他們與市場隔離開了,他們與市場不發生直接的聯系。

如果我們做個比喻,第一類的工作,像在岸上。第二類的工作,就像在海裡。

90年代的體制内人員“下海”,就是這個意思。

在岸上,你不主動走,是不用挪窩的,沒有個天災人禍,你可以在地上蹲一輩子。

而在海裡就不一樣了,你不動,水流會推着你動。隻有不斷折騰,才能保持在水面上。

在岸上,其實也不一定一直穩妥。岸上的“失業”另有一種叫法,叫做邊緣化。

邊緣化是什麼呢?好機會都給了年輕人,你可得閑,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認命的,做個逍遙散人。不認命的,日子也不比失業好過,唯一可告慰的就是工資還是有的。

所以,為什麼有“如何避免中年失業”這個問題呢?

在市場化機構,到了一定年歲,就算沒失業,你也要考慮自己走了。你之所以失業,還是專業或人脈沒積累夠,或者積累的方向已經式微。

所以建議三條:

1.年輕時候選一個明智的方向,不斷積累專業和人脈;

2.如果行業已經下行,考慮将自己的專業遷移到另外一個較有前途的行業中;

3.你最大的财富不是從這些公司獲取的薪酬獎金,而是在職業生涯中尋找到的事業合夥人。不是公司,而是事業合夥人才會陪你到職業生涯的盡頭。

要麼你就到體制内、大公司去。但是,考慮到90年代的下崗潮并非不可能重現,你最好也要多留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